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答歐陽崇一

字體:16+-

故良知常覺、常照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嚐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誌中,蓋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其功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

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隻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嚐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於此等處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於同誌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則毫厘千裏,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譯文】

歐陽崇一來信寫道:“先生說:‘德性的良知,並非由見聞產生,如果說聽得多然後選擇好的來遵從,見得多然後從中加以識別,則是專門在見聞細節上探求,已然落在次一等的層次了。’我以為良知雖然不來自見聞,然而學者的知識,未嚐不是從見聞中所產生的。拘泥於見聞固然不對,然而見聞也是良知的作用。如今卻說‘落在第二義’,恐怕是針對專門將見聞作為學問的人而言的。如果為了致良知的目的而在見聞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這樣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