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答陸原靜書

字體:16+-

澄明之心和煩亂之心都能光明心體

來書雲:“下手工夫,覺此心無時寧靜,妄心固動也,照心亦動也。心既恒動,則無刻暫停也。”

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恒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譯文】

來信寫道:“下功夫時,感覺心中沒有一刻寧靜,煩亂之心固然在動,澄明之心也在動。心既然一直在動,就沒有一刻停息了。”

你這是有意追求寧靜,因此越發不得寧靜。煩亂之心自然是動,但澄明之心實則未動。一直維持心體的澄明,心就處於恒久的即動即靜的狀態,天地萬物也正因此而恒久不息。澄明之心固然使得心體澄明,然而煩亂之心也能使得心體澄明。《中庸》說:“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有一瞬的停息便會滅亡,便不是最為誠摯、沒有絲毫止息的學問了。

來書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未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嚐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嚐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嚐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嚐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譯文】

來信寫道:“良知也有發端之處。”等等。

這或許是你聽得不明白。良知就是心的本體,就是前麵提到的恒照。心的本體無所謂發端不發端。即使妄念生出來,良知也依然存在,但人們不知道要存養良知,所以有時會失去它;即使心體昏閉阻塞到了極致,良知也依然光明,隻是人們不知要去體察,所以有時會被遮蔽。即便有時會失去良知,但其本體尚在,存養它就行了;即使有時會遮蔽良知,但良知本體還是明白的,隻要下體察的功夫就可以了。如果說良知也有發端之處,就是認為它有時不存在,那就不是良知的本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