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治理天下的唯一法門
春間遠勞迂途枉顧,問證惓倦,此情何可當也!已期二三同誌,更處靜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見,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絆,勢有不能,別去極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箋惠,反複千餘言,讀之無任浣慰。中間推許太過,蓋亦獎掖之盛心,而規礪真切,思欲納之於賢聖之域。又托諸崇一以致其勤勤懇懇之懷,此非深交篤愛,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懼其無以堪之也。雖然,仆亦何敢不自鞭勉,而徒以感愧辭讓為乎哉?其謂“思、孟、周、程,無意相遭於千載之下。與其盡信於天下,不若真信於一人。道固自在,學亦自在,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不為少”者,斯固君子“不見是而無悶”之心。豈世之譾譾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乃仆之情,則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間,而非以計人之信與不信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非故為是而以蘄天下之信己也,務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堯、舜、三王之聖,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說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殺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蠻貊,而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為其良知之同也。嗚呼!聖人之治天下,何其簡且易哉!
【譯文】
有勞你春天繞道我這兒,不知疲倦地詢問論證,這種情分我該如何承受呢!原來已約好幾位同道,想找一個安靜的處所,待上十來天,一起討論我的學說,以便在切磋磨礪之中有所收獲。但是你公務繁忙,不得不離開,我心中十分惆悵,若有所失。突然收到你的信件,洋洋千言,讀後十分欣慰。信中對我十分推許,這也是對我的一片鼓舞嘉獎的心意,其中的規勸砥礪十分真切,希望我能夠步入聖賢的行列。你又托付歐陽崇一轉達對我懇切的關懷,若非深交厚愛之人,怎會如此呢?我既感動又慚愧,唯恐辜負了你的厚愛。雖然如此,我又怎敢不自我鞭策,僅僅感激、辭讓呢?你說:“子思、孟子、周敦頤、程顥等人,並不期望千年以後為世人理解。與其讓天下之人都相信你,不如被一個人篤信。大道自然而然地存在,聖學亦自然而然地存在,天下之人盡信也不算多,隻有一人篤信也不算少。”這就是君子“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態。這難道是世上淺薄瑣碎的人所能知道的嗎?對我來說,則有許多萬不得已的苦衷,並不是計較他人相信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