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出生頗有神奇的色彩。據文獻記載,王陽明生而有異質,在他誕生之前,祖母夢見有天神身披緋紅玉衣,在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雲”,並名其居為“瑞雲樓”。王陽明出生後,至5歲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記祖父讀過的書。有一天,一個高僧從其家門口過,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據《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便能言。11歲時隨父寓京,次年開始就讀。曾問私塾先生:“何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無非是科舉及第。”王陽明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第一等事應當是“讀書學聖賢”。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聖賢”“做聖人”便更加篤實地成為王陽明的誌向。
王陽明15歲時,出遊居庸關、山海關,縱覽山川,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且性格豪邁,常與同伴以功戰為戲。16歲時,國家邊事吃緊,朝廷議論紛紛,王陽明便讀兵家之書,“每遇賓宴,嚐聚果核,列陣勢以為戲”。17歲時,於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諸氏,後偕夫人歸餘姚,學習經義,準備科舉考試。18歲時,他去拜訪了明初純儒吳與弼的弟子婁諒,談及格物之學,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開始“遍讀考亭(朱熹)之書”,並親身實踐格物之說,甚至“亭前格竹”,最終思勞成疾,“遂相與歎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
格竹的失敗使他對朱子之學產生懷疑,繼而徘徊流連於佛老之間。21歲時,在浙江鄉試中舉,23歲時,會試不第,歸餘姚,結龍泉詩社,對弈聯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進士及第,與當時的詩詞名家李夢陽、何景明唱和於文壇。次年,授吏部主事,又年,奉命錄囚江北。不久告病歸越,遊九華山,出入佛寺、道觀,至次年夏複命還京。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告病歸越,築室陽明洞,行神仙導引之術,終因不得聖道而作罷。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陽明主持山東鄉試,是年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陽明授徒講學,並與湛若水相交,始歸本於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