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心學入門課——大學問

字體:16+-

首先將和我們有關的《大學》的內容放在這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弟子問王陽明:“《大學》一書,過去的儒家學者認為是有關‘大人’的學問。我冒昧地向您請教,‘大人’學問的重點為什麽在於‘明明德’呢?”

《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一篇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認為,“大人”就是獲得治理國家能力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

王陽明的回答是:“所謂‘大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那種人。他們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所有中國人看作一個人。倘若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你和我,這類人就是與‘大人’相對的‘小人’。‘大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並非是他們有意這樣認為的,實在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這種仁德跟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

“實際上,不僅僅是‘大人’會如此,就是‘小人’的心也是這樣的,問題就在於,他們自己把自己當作‘小人’罷了。為什麽這樣說呢?任何一個人看到一個小孩兒要掉進井裏時,必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害怕和同情之心,這說明,他的仁德跟孩子是一體的。

“或許有人會說,哎喲,那孩子是人類,所以才有害怕和同情的心。可是當一個人看到飛禽和走獸發出悲哀的鳴叫或因恐懼而顫抖時,也肯定會產生不忍心聽聞或觀賞的心情。飛禽走獸不是人類,他仍有這樣的心情,這說明他的仁德跟飛禽和走獸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