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不許來京

字體:16+-

無須推測,我們就能知道王陽明對“大禮議”的態度必然和楊廷和背道而馳。朱熹理學主張孝道,王陽明心學更主張孝道。所不同的是,王陽明心學對事物做出判斷依靠的不是外界的規定,而是內心的良知。任何人的良知都會告訴他,親生父母就是父母,不可更改。難道朱熹和楊廷和的良知不知道這一點嗎?當然知道!但他們自認為那些儒家的規定能保證正統,所以他們違背良知的告誡,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來。然而在他們看來,這是很嚴肅的事,認為他們莫名其妙的人才莫名其妙。

朱厚熜的抵抗是強烈的。1521年農曆四月到六月,朱厚熜統治下的明帝國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大禮議”。楊廷和帶領全體官員向朱厚熜施加壓力,要他稱自己的父親為皇伯。朱厚熜單槍匹馬,靠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頑強抵抗。1521年農曆六月,一個叫張璁的新進士讓本無希望再抵抗的朱厚熜神奇般地轉守為攻。

張璁的運氣一直不好,連續七次參加會試才終於在第八次的1521年過關,這一年他已四十六歲。張璁一進入政壇,就遇到“大禮議”事件,他發現這是個旱地拔蔥的機會,決心站在朱厚熜一邊和整個帝國的官員們作對。

張璁向朱厚熜表明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楊廷和挑選的典故並不適用於當今皇上,皇上應該稱自己親爹為父。朱厚熜心花怒放,把這個唯一盟友的奏疏轉給楊廷和看。楊廷和傲慢地在奏疏上批下自己的意見:一介書生曉得什麽大體?

十三歲的朱厚熜火冒三丈,把奏疏摔到地上,他有點沉不住氣地要和楊廷和翻臉。他從湖廣帶來的幕僚群提醒他,和楊廷和翻臉是極不明智的。從私人角度講,楊廷和是您的恩人;從政治角度講,楊廷和控製著政府,皇帝新來乍到,在力量不足時絕不能和楊廷和控製的政府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