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萬物一體

字體:16+-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法則衍生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次法則就是“心外無物”。心外怎麽會沒有物質,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這話實在驚世駭俗。在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之前,必須了解心學的另一個法則“萬物一體”。

“萬物一體”是理學宗師程頤的發明。這位一本正經的老先生有一天靜坐閑暇,看到窗外飛過一群喜鵲,不由讚歎:生生不息,萬物一體。

按程頤的主張,人和萬物(主要是動物)都是從天地互相摩擦產生的氣中誕生的,但人很僥幸,那些特別有靈性的氣產生了人,由此成為萬物之靈。不過,追本溯源,人和各種動物,包括醜陋的癩蛤蟆和美麗的天鵝一樣,都是由氣生成的,所以,大家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有責任把萬物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把萬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軀體。萬物受到傷害,我們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動。孟子就說,看到小孩子在井口茫然無知地玩耍,我們的心都揪了起來。真正的君子要遠離廚房,因為廚房裏總殺雞鴨,看到它們血淋淋的樣子,心都碎了。這是什麽?這就是仁。

可這是高調的理想主義,很多人是不能實現萬物一體的。不能和萬物一體的人是什麽樣的人呢?就是不仁的人。仁,古典儒家解釋為愛人。這個解釋毫無意義,正如我問你,什麽是刀?你說,可以殺豬。程頤和他的理學家朋友們對仁的解釋是,生生不息就是仁,也就是對萬物懷有活潑的、敏感的態度。我們今天說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是麻木不仁,麻木就是不仁。最後,理學家們給“仁”下的定義是: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這一知覺進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東西。

王陽明進一步闡釋“萬物一體”。他說,所以說“萬物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天地萬物依我們的心而存在。沒有我們的心去看,天高地厚就不存在。反過來,沒有天地萬物,我們的心也就不在了。所以二者是一氣貫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