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心外無事

字體:16+-

“心外無事”可以最通俗地來解釋,你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動,就沒有任何事,所以說,心外無事。

實際上,與其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學的法則,不如說它們是王陽明的諄諄教誨。如果用現代心靈修行的角度來說,那就是王陽明其實是告誡我們,對天下萬事萬物不要總是動心,不要總是讓心內有太多的事。我們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實際上對很多人而言,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們非要把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來。

但這和王陽明的意思有雲泥之別。

王陽明說“心即理”,說“心外無物”,說“心外無事”,和佛家人說的這些迥然有異。佛家也說,心外無物,但是消極的,他不但希望心外沒有物、沒有事,就是心內,也不要有物,也不要有事,佛教徒都設想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活死人。

王陽明曾對佛家的“心外無事”有過很深刻的批評。他說,佛家為了做到心外無事,拋棄父母妻兒,跑到深山老林裏枯坐。王陽明評定說,這些和尚是膽小鬼,不負責任的懦夫,隻知道逃避。他們恐懼做兒子太累,就離開父親;恐懼做丈夫太累,就離開妻子;恐懼做父親太累,就離開兒子;恐懼工作,就離開社會。而我們儒家截然不同,做兒子,就用孝順的心;做父母,就用慈悲的心;做員工,就用忠誠的心,多麽自在。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王陽明看來,一個真正的聖人要做的事是非常多的。但這些事必須要符合下麵的條件:一、你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這些事是你能控製的。比如孝順父親,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比如造反,恐怕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就不要去做,這種事就不應該是你心內的事;二、聽從良知的指引,有些事可能是你能做到的,但你不做,這就不是真正的心外無事,心外無事不是逃避。比如你遇到有人恃強欺弱,這就是你該做的,如果你這個時候說心外無事,隻要不動心,就不去做,那就不符合心即理的要求;三、有些事雖然被道德家們鄙視,但如果在你能力範圍內,你依然可以做。比如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如果你有超人的智慧,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為什麽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