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來談談王陽明提“心即理”的用意,也就是他所謂的立言宗旨。
在多次講學中,王陽明的弟子都對“心即理”有過疑問,在這個問題上,王陽明可能解釋了很多次,他自己都解釋煩了。所以有一次有弟子再問他時,他沒有對“心即理”進行解釋,而是說:“你們啊,問來問去的。你們從來沒有問過,我提出這個法則的用意是什麽?現在,我就要你們知道我的立言宗旨。我為什麽要提‘心即理’呢,除了我經常解釋的我們心中有無所不能的良知外,還有一個原因。從古到今,太多的人本心和表現出的外在的道理一分為二,這樣就出現了許多讓人備感傷痛的問題。比如春秋時期陸續出現的那五位霸主表麵上宣傳他們‘尊王攘夷’,實際上,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是想自己做老大,‘尊王攘夷’隻是一個口號,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道理。這就和他們內心的想法分道揚鑣了。心就不是理。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來做事,不要矯飾,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尋求,這才是王道的真諦,亦是我立論的宗旨。”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這點。
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宰相管仲臨死前對齊桓公說:“我有個秘密要告訴你,你一定要記住,不然,霸業將在你身上終結。”
管仲幫齊桓公取得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齊桓公對其言聽計從,尤其這是管仲的臨終遺囑,所以齊桓公馬上提起十二分精神等著管仲要說的秘密。
管仲沒有說,而是問:“你的寵臣易牙如何?”
齊桓公回答:“他曾把親生兒子烹飪給我吃,對我太好了。”
管仲又問:“你的寵臣豎刁如何?”
齊桓公回答:“他主動閹割自己陪在我身邊,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