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裏的最後一次期末考試結束得並不愉快。
一切照舊—依然打印了十多頁材料,依然用記號筆標記了整本書的重點,依然熬夜背到淩晨三點,背完之後依然覺得這一切都很沒意思。
我對於大學裏的期末考試是充滿懷疑的,就比如這學期的最後一門考試,開學時發了課本,但是老師上課時從來沒有對照課本講過課。該科老師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中國台灣人,這個聲音細而嗲的老師課上得還不錯,比起念PPT,她會嚐試和學生做實打實的交流,我教評的時候還給了她很高的分數:一是因為她的課堂活躍、不教條,二是因為她曾為營銷人、廣告人,我和她課下的交流很愉快。
這門課是很討好大四學生的:很少點名。有些同學以準備考研為由常常缺課也不受怪罪,課堂討論較為輕鬆,課前分享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就算說得不是太好,老師一樣帶頭鼓掌。總之,在這門課上,老師給了大家充分的自由,師生之間的相處是舒服的。
也正是這樣一門課的期末考試,竟然要從課本上出題,也是到了畫重點的時候很多同學才想起來—哦?我們還有課本?
老師也很無奈:“我也不是一個喜歡應試教育的老師,但是沒有辦法,請大家理解一下。”
我們沒有不理解的權利,因為試卷分數和績點掛鉤,而績點對於大學生來說,依然是放不下的心結。
我有時候對大學教育體係的情感很矛盾:這門課我很喜歡,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我真的不明白,把那些知識點一字一句地背誦下來然後填寫到卷子上的意義是什麽?
在大學裏,分數和排名真的那麽重要嗎?
大學裏最後一堂考試前的那天下午,我路過教學樓的公示板時看到一則通報批評:我們學院同年級一個同學上午考試作弊。雖然隻透露了這個同學的姓,名是由“某某”替代的,但因為那個姓不常見,因此大家一眼就能認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