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力量日益強大,繼各國先後稱王之後,秦國又動起了稱帝的念頭。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齊國,給齊湣王改帝號,相約秦稱“西帝”,齊稱“東帝”。秦國此時拉攏齊國同時稱帝,是出於一種連橫的策略,其目的是聯合齊國及其他國家,並迫使它們一起攻打趙國。趙國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後強大起來,大有與秦、齊成三足鼎立之勢。秦國要東進,遇到了趙國這隻攔路虎。
用至上神“帝”的稱號作為國君的尊稱,以顯示自己具有高於其他國家的地位,這當然為齊國所樂意接受。於是,齊、秦稱帝,並約好共同伐趙,瓜分趙國。
就在這時,蘇秦出來策劃合縱。關於蘇秦這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將他的時代搞錯了,說他的活動時期比張儀早。據1973年湖南長沙漢墓出土的帛書,蘇秦活動的時代實為燕昭王、齊湣王時。蘇秦也是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遊說之士,是東周洛陽人。據說,蘇秦早年到外地遊說時沒有成功,很困迫地回到家。兄弟、嫂子、姐妹、妻妾都暗地裏譏笑他說:“我們周人的習俗是治理產業,致力於工商,把謀取十分之二的盈利作為要務。現在你放棄了最基本的事情去賣弄口舌,受到困迫,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蘇秦聽到這些話後,暗自傷心,就關起門來發憤苦讀,研究各種經世之書。一年以後,終於悟出了切合君意的心得,於是又去遊說諸侯。周遊秦、趙等國,最後在燕國被燕昭王賞識,成為燕昭王的親信,經常為燕國出謀劃策,奔走效力。燕國是七國中的弱國,無意亦無力征服齊國,卻有被齊國征服的危險。齊與秦稱帝合作,使燕國深感不安。蘇秦就想以離間計拆散齊、秦的盟約。
蘇秦從燕國來到齊國,遊說齊王取消帝號,攻伐宋國。蘇秦的思路是:燕國、趙國在齊的北邊,宋國在齊的南邊,齊攻宋就將軍力集中到南方,對燕國的威脅就減少。宋國夾在齊、楚、魏之間,楚、魏對宋都懷有非分之想,齊攻宋必然引起楚、魏的幹涉,也就有利於燕國。秦國也有意吞並宋國,齊攻宋定使秦、齊關係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