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有一個諸侯國,名字叫衛國。
這個地方最初是商朝的中心地區,後來周朝建立,周公推行分封製,就將康叔封於此地,稱“衛”。
衛國早先是個大諸侯國,但後來逐漸衰微,地盤也越來越小。到戰國中期,已淪落為一個任人宰割的小國。國君的昏庸無能,奴隸貴族政治的腐敗黑暗,使得優秀的人才紛紛外流。而人才流失越多,國家也就越沒前途。這些往外流的代表人物有吳起、商鞅、呂不韋等。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都城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濮陽地處黃河岸邊,交通十分方便,逆河而上,可抵達洛陽(今河南洛陽), 呂不韋像那裏曾經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戰國時,洛陽仍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都市之一。順流而下,可通往盛產魚鹽粟帛豆麥的齊、魯(今山東境內)富庶之鄉;向北過黃河,可直達北方大都會趙國的首都邯鄲;往南,黃河水與鴻溝水係、淮河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網聯結了起來。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為濮陽人經商致富準備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從而造就了一大批商人,濮陽也成為當時一個相當繁榮的商業城市。
呂不韋的父親就是濮陽城裏的一位大商人。在呂不韋生活的年代,衛國已成為秦國與魏國、趙國、齊國爭奪的要衝地帶。衛國求助於魏國的保護,在魏的羽翼下苟延殘喘。衛國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自誇、自傲,相反,它的風俗還經常遭到別國人的譏議,有人把衛國以及離它不遠的鄭國所流行的一種音樂稱為“鄭衛之音”,把它歸入**邪一類,屬於靡靡之音。
在周圍環境的熏陶下,呂不韋繼承父業,以經商為主,頭腦精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濮陽、邯鄲、陽翟(今河南禹縣)之間來回奔波,廉價買進,高價賣出,成為家產超過千斤黃金的大富商。國勢衰微,風雨飄搖的衛國,早就留不住呂不韋的心。他離開了家鄉,到邯鄲城裏住了下來,做著更大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