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在當政期間,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首先在武功方麵,秦國在中原地區穩步發展,並最終在戰國後期的整個戰局中,確立了主動與絕對優勢的地位。呂不韋武功平天下的第一步棋就是滅亡了在鞏地(今河南鞏義)苟延殘喘的小國東周。
戰國前期,在周王室的領土內分裂出了兩個小國:東周及西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西周,同年,周赧王死。從此,掛名的周天子不存在了。但東周仍遺存著,東周的統治者稱周公。周公雖不稱“天子”,但畢竟是周王室的殘餘。所以,他的存在,被秦國統治者認為是統一華夏的一大障礙。然而,無緣無故地去消滅他,又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
秦國正愁找不到借口,沒想到東周竟自己向秦國的刀口上撞來。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不自量力地聯合各諸侯國圖謀進攻秦國。
呂不韋抓住時機,親自率兵輕而易舉地征服東周,將其領地並入了秦國版圖。接著呂不韋又下令:將周公遷到陽人(今河南汝州西),讓他奉其宗祀,延續著有名無權的周人宗室。
呂不韋的這一措施,表現出他不同於以往君王的政治眼光,消滅東周的實體,但又不絕其宗祀,這正符合儒家“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思想。一百多年來,秦國以武力征伐東方各國,在東方各國中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人們常斥之為“虎狼之國”“凶殘暴虜”“仁義不施”等,人們的口頭禪都是“暴秦”。呂不韋這一舉措既鏟除了走向統一的一個政治障礙,又為自己樹起了崇奉“禮”“義”,施行“興滅”“繼絕”的善舉形象。這種形象,對於嬴政得天下士人的好感、吸引他們投奔秦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呂不韋一下子就顯露出了他政治家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