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秦天

一、韓非生平

字體:16+-

韓非,大約生於公元前280年,為戰國時期韓國貴族的後代。青年時期曾與李斯在一起,在儒學大師荀子門下求學。兩位學生向荀子學了帝王之道後,卻都背離了老師所持的儒家基本立場,而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

後來李斯先入了秦,而韓非回到了韓國。

韓非由於有嚴重的口吃,不善於說話,於是沒有選擇遊說之路,而專心於著書立說。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去打動當政者。當時韓國已十分衰弱,韓非多次向韓王建議,采用富國強兵的法家方法振興韓國,但韓王不予理睬。有個貴族名叫堂谿公,他對韓非說:“講法、術等學說是很危險的,你應該放棄這些非人道的主張。”

韓非則認為法、術等學說對國家有利,表示不怕國君昏聵而加罪於他,要繼續宣傳法家的學說。然而,韓非的學說始終沒有被韓王采用。

韓非就一直在家發憤著書。他的書傳到秦國,被秦王政看到了。當時,秦王政已在準備完成統一的大業,迫切需要一套適合統治需要的理論。

嬴政讀了韓非的《孤憤》《五蠹》,深表讚同,大為賞識。特別是讀到下麵一段: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此所舉先王也。夫以君臣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