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在孫策臨死時,他下令讓長弟孫權做自己的繼承人。他囑托張昭等人說:“中原地區動亂,我們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靜觀成敗,公等要好好輔佐我的弟弟。”然後他又對孫權說:“率領江東之眾,於兩陣之間一決勝負,與天下英雄爭衡,你不如我;但要賢用任能,讓上下將官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平安,我不如你。”說完,孫策就死去了。
孫策死時江東的情況十分不穩定。當時的孫氏雖已有會稽、吳、丹楊、豫章、廬陵五郡,以及江北廬江郡的部分地區,但山區的居民還多受地方強宗豪帥的控製,不接受孫氏政權的征調,而土著豪傑和因逃避兵禍渡江南下的士大夫們也正處於觀望之中,以自己的安危利害決定去留,他們和孫氏政權還沒有建立起牢固的君臣關係,態度時常搖擺不定。孫策剛死,廬江太守李術就起了反叛之心,不再聽從孫氏的調用,而已經同周瑜過江準備投靠孫氏的魯肅,此時也有了北還的意圖,甚至連孫權的堂兄孫輔也擔心孫權不能保住江東,背地裏與曹操進行書信往來。孫權的另一個堂兄孫暠更是野心勃勃,竟想趁機奪取會稽,篡奪政權。好在會稽郡吏民保城固守,孫暠的野心才沒有得逞。在江東政權如此不安定的情況之下,怎樣安定人心鞏固新興政權就成為十九歲的孫權的首要任務。孫權雖不如孫策驍勇善戰,可此時也已有了一定的軍事和政治經驗。早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孫策剛平定江東各郡時,十五歲的孫權就已經被任命為羨陽縣縣長,後為奉義校尉,跟隨孫策左右征戰南北。因此張昭和周瑜等人都認為孫權是“可與共成大業”,誠心侍奉的江東新主。
麵對內憂外患,孫權統事以後,采取了招延人才,團結部屬,鎮撫山越,討不從命,三征江夏等一係列政治軍事措施,以維護孫氏在江東地區的統治。首先,重用孫策時的文武能臣張昭、張紘、周瑜、呂範、董襲、程普、朱治、太史慈等文臣武將,同時招延了渡江南下的士人如魯肅、諸葛瑾、步騭、嚴畯等名士,並委以重任;對待從荊州投奔而來的甘寧等武將,也是待之如同舊臣。經過了六七年時間的調整,孫權終於做到了“國險而民附”,賢能盡為其所用,使孫氏在江東的統治逐漸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