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國

三、三國時期的音樂藝術

字體:16+-

中國的音樂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因為古代社會把音樂作為治國安邦的一種手段,再加上文人大多喜歡音樂,先秦時期的師曠、漢代的李延年等都對音樂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三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一些重要文人的相繼出現,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及富有時代特色、代表著當時音樂發展水平的音樂家及其理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嵇康、阮籍、蔡琰,他們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嵇康及古琴曲《廣陵散》

嵇康在三國時期是很有名氣的,他除了在文學上有很大成就之外,還在音樂方麵有突出的貢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根據曆史記載,嵇康在小時候就很喜歡音樂,並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晉書·嵇康傳》雲,嵇康“學不師授,博覽無不賅通”,說明他在音樂方麵有著很強的天賦。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嵇康是魏晉時期的一個奇才,他在音樂上最精通的是笛,並且他的琴也彈得很好,能很好地把握音律。他對琴非常有研究,也對琴曲有著狂熱的嗜好,並且還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個迷人的傳說。

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誌》說: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餘,著黑衣革帶,康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吾恥與魑魅爭光。”嚐行西南遊,去洛數十裏,有亭名月華,投宿。夜了無人,獨在亭中。此亭由來殺人,宿者多凶;中散心神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

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數千年矣。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複為撫琴,擊節曰:“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複何足計。”乃手挈其頭曰:“聞君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恍若暫生。”遂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