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时期,绵延不绝的战火给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正是乱世出英雄,有的英雄人物影响了历史的整个走势;而有的英雄人物则只是昙花一现,做了一些或一件奇事,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名字。
荀灌是三国时曹操的军师荀彧的后代,西晋宛城守将荀崧之女,当年闯营时,其只有13岁,在《晋书》中关于她的记载也只有一句话,其后的事情就没有记录了。倒是在民间故事中对她的这次壮举多有夸耀。荀灌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她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写字以及女红一类的事情,**舞枪弄剑,比男孩子还要彪悍。荀崧爱女如掌上明珠,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传授武艺。所以荀灌只10岁时,就已能骑马张弓,将一根银枪挥舞得出神入化了。
“八王之乱”的动**局势使得一些地方豪强势力乘机而起,他们依山结寨,占地为王,四处掳掠粮食、财物,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不堪。晋怀帝永嘉六年,即公元312年正月,新野王司马歆手下的牙门将胡亢利用中原大乱时机在竟陵聚众起事,自号楚公。司马歆门下的司马杜曾被胡亢任为竟陵太守。杜曾是新野人,他武艺精湛,膂力惊人,二三百斤的石磨,他只手托起,行走如飞,更能穿着盔甲在水中游泳,运转自如,打起仗来凌厉凶狠,总是冲在头阵,敌人望风溃逃。因此,杜曾深得胡亢的赏识。
但胡亢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对部将多怀疑忌,部将对他只要稍有忤逆,就被他杀害。距永嘉六年起事只半年时间,他就杀害了数十名骁将。
所以杜曾对胡亢早有警觉,暗中盘算着怎样杀掉胡亢,取而代之。为取得胡亢的信任,他丝毫不露声色,表面上更加毕恭毕敬,对胡亢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使胡亢对他放松了警惕,不但毫无疑忌,反而格外信任。
恰巧这时,另一支割据势力王冲经常派兵骚扰竟陵。胡亢与杜曾商量对策。杜曾劝胡亢做好准备,一鼓作气击败王冲。胡亢听取了杜曾的意见,把帐中的刀戟等兵器都交付给工匠去磨砺。而杜曾却在同时偷偷派人给王冲引路来攻打竟陵。胡亢不知是杜曾的阴谋,把精骑派去抵抗,竟陵城中就空虚了。杜曾于是抓住机会,带领所属冲进胡亢府第,将胡亢一刀杀了,从而统领了胡亢的军队。
杜曾夺权后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元315年2月,他进兵包围了荆州都督平南将军荀崧所驻守的宛城。宛城本是一个大都,但经多年战争的破坏,墙垣倾圮,工事废弛,民居稀少,府库空竭。当时荀崧刚到任宛城一年,诸多政事还未理清,这时突然受到杜曾军的包围,而宛城兵力尚不足五千,杜曾则率有两万精锐,坚守都难,如何击退强敌呢?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无人不担心城破遭到贼军的洗劫。杜曾攻城十分猛烈,他身先士卒,凡怯懦退后者,便立即斩首。荀崧的兵力虽然不足,却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脑后,日夜督促将士坚守,哪里战事激烈,他就督守到哪里。在荀崧的感召下,宛城军民上下齐心,与超出己方四倍的敌军拼死作战,竟一次次地击退了杜曾的强攻。
可城中毕竟兵少粮寡,势难久持。为了解除宛城之围,荀崧决定寻求外援。当时襄阳太守石览,原是荀崧手下主簿。荀崧便写出求援信,召集帐下将官商议,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将官们虽然都十分赞同,但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一人敢担任突围求救的重任。荀崧见此情景感叹不已,再好的计划没有人敢于执行,又有什么办法呢?
荀崧正在一筹莫展,此时荀灌由屏风后转出,毛遂自荐地说:“父亲,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听后大惊:“这么多文武将官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个小女孩子,怎能够突出重围!”
荀灌朗声回答道:“女儿虽幼,却习得一身武艺,而敌人也多与父亲一般想法,我正可出其不意,突围而出。况且以目前的局势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试。如能如愿,就可保全城池,拯救一方黎民了,而如果不幸为贼兵所擒,女儿不孝,顶多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同是一死,正应死里求生啊!”
荀崧沉默良久,突然觉得这个女儿已经长大了,她所说的句句入理,分析透彻,考虑一番后,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荀崧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突击队,借夜色掩护,保护荀灌一涌而出,向襄阳城方向疾奔而去。马快如电,穿垒而出,使敌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这一队人马在黑暗中消失。
三天后的午后,荀灌等人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陈述,为这13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无畏生死的精神所折服,当即发兵一万救援宛城。石览还修书一封于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周仿收到信后也立即拨出几千兵力协助石览。杜曾见大队援军到来,自知已难以取胜,就连忙撤军了,于是宛城终于安然无恙。
就这样,一个13岁的女孩子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点 评
杨骏的死是“八王之乱”的开始。贾南风在杀死辅政大臣杨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将来挖掘了坟墓。她善于玩弄权术,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但这个女人却不明白,要想守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就一定要守住司马氏族的骨血,守住他们的江山,因为她的能量之源并不是来自贾家,贾家人吞食司马家族的速度太快了,并没能在王朝内树立起足以控制整个天下的威望。所以说,是可悲的野心害了这个凶残的女人。而细究造成这场历时16年浩劫的源头,还是晋武帝本人,如果不是他自欺欺人,将天下交给了白痴儿子,贾南风也不会得权。西晋的腐败从立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士族门阀的腐败渗透到了这个新兴统治集团内部的每一个角落,竞相奢靡,党同伐异,赏罚不公,这样一个从根上就已经腐烂的统治集团怎么可能将国家治理长久呢!
相关链接
三国两晋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时期战乱频繁,武器的制造水平也随之发展。
在刀剑方面,三国两晋时期,冶炼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使得冷兵器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如《诸葛亮集》中有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的记载。曹操做的“百辟刀”则是以百炼精钢锻造而成,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锋利无比。孙权也造有“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总之,这一时期,刀剑的最大特点就是比前代坚韧了。
在铠甲方面,数量质量均有提高。曹植《先帝赐臣铠表》就记载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铠甲的防护部位也日益扩大。三国初的马铠,就已经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构成,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另一方面是铠甲的坚硬度增强了。南北朝时期,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这一时期,铠甲多由官造,由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杖,不过私家也可自造衣甲。
在远程攻击上,三国两晋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为了对付曹魏骑兵,“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其“矢长八寸”是指箭头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正因为是齐射,所以构成了密集火力,可对骑兵部队造成大量杀伤。蜀汉景耀四年制弩机开弓拉力为“十石”。“十石”约为今天的267千克,绝对不是一般人力所能拉开的。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260米,那么“十石”弩就射得更远了。
《晋书·慕容超载记》中,刘裕伐南燕,“于是张纲为裕造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无所施用;又为飞楼、悬梯、木幔之属,遥临城上”。结果晋军利用这些器械攻城,一战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