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北人南渡,東晉建立前後,收複故國的聲音一直在晉國愛國誌士中回**,一次次北伐,都因東晉朝廷內部的種種原因而失敗。但在收複故國報仇雪恥的呼聲中,卻湧現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最先開始北伐,並取得相當成就的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愛國誌士祖逖。祖逖,字士稚,範陽遒縣人。其父祖武,任過上穀太守。父祖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皆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生性活潑、開朗,好動不喜靜,都十四五歲了,也讀不進書去。但祖逖為人講義氣,好打抱不平,有時還常常以兄長的名義,把家裏的穀米、布匹捐給當時受災的貧苦百姓,盡管他的兄長們並不是很願意。
在十八九歲的時候,祖逖突然一反常態,開始發憤讀書,隻四五年,就能將所讀融會貫通,博覽古今。從此,人們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祖逖24歲時,任司州主簿。這時他結識了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琨。
兩人的官職都不大,年齡又相仿,因為意氣相投,就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一起談論時事,希望將來能夠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他們時常談至半夜,最後索性同床抵足而臥。後來兩人相約,每到雞叫時,天還沒亮,就一同起床在院子裏練習武藝,以為將來做準備,這也就是後來“聞雞起舞”的典故。
不久,八王之亂爆發。公元311年,漢國大將王彌、劉曜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晉太子銓及官吏、百姓三萬多人被殺,並縱兵搶掠,焚燒宮室、廟宇,挖掘陵墓,洛陽之地成為廢墟。而此時的祖逖正帶領親族、鄰裏總共幾百家人向南方逃避。一路上,祖逖將自家的糧食、衣服、藥物都拿出作為公用,並讓老人和病人坐到自家的馬上,自己則步行前進。路途中遇到散兵遊勇或土匪的騷擾,他就帶人去將他們打退。時間一久,他就自然地成了這支逃難隊伍的“總指揮”。最後一行人幾經輾轉,才到達了淮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