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曆史上,影響最大的三次北伐是由桓溫所指揮的。桓溫,字元子,東晉譙國龍亢人。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絡腮胡子像刺蝟毛一樣剛硬,其氣質有當年孫權、司馬懿之風。他是個極有軍事才能但性格極端的人。他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足以體現其性格,“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這句話充分地總結了他一生的功過。
桓溫16歲時,其父親桓彝於蘇峻之亂中為蘇峻所殺,其中涇縣縣令江播曾參與謀劃。年齡尚幼的桓溫得知這一消息,枕戈泣血,發誓要為父親報仇。兩年後,涇縣縣令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父守喪,怕桓溫前來尋仇,都預先將兵器放在身邊。剛剛18歲的桓溫詭稱吊孝而入,也將匕首揣於懷中,進入喪廬後先手刃江彪,後又追殺其另外二子於道,終報父仇。從這裏就已經可以看出這位將才的性格特點了。
桓溫20歲時,娶晉明帝女南康長公主為妻,成了晉明帝的駙馬都尉,被授予男爵,任琅琊太守,不久升任徐州刺史,自此在仕途上春風得意。
晉明帝死後,晉穆帝司馬聃即位。公元347年,時任安西將軍的桓溫率師征討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此時的成漢政權雖然剛建立47年,但在位的李勢早失去了李特的仁慈之心,他是個昏庸殘暴的君主。桓溫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決定率軍入蜀滅漢。此時桓溫兵力少,當行軍到彭模時,他本想分兵兩路,但將領袁喬建議說:“兵力本來就少,如果再分兵兩路,則勢必分散。不如集中兵力,隻備三天幹糧,輕裝進軍,斷絕後路,這樣或有成功之望。”桓溫聽後,采納了袁喬的意見,把輜重都留在彭模,親自帶領步兵直趨成都。
在笮橋,桓溫軍與李勢軍對陣。戰鬥之初,桓溫的形勢十分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桓溫的戰馬也中了一箭,將士都有了退卻的心理,桓溫本也有退縮的意思。可能冥冥中自有安排吧,在這關鍵時刻,擊鼓的兵士領會錯了桓溫的意思,大擂起進軍鼓來,而袁喬等將領又拚死奮戰。晉軍自知無法退卻,一時間士氣大振,竟然將李勢軍一舉擊潰。李勢隻得逃到葭萌城,不久派人請降,割據47年的成漢王朝滅亡。桓溫則因功進位為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