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的曆史上有一支影響東晉興衰的重要軍事力量,這就是北府兵。北府兵為郗鑒南渡後所創,本是駐守在徐、兗,護衛建康的重要軍事力量。當時王敦、蘇峻相繼叛亂,由於建康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護衛,上遊叛亂者動輒下都,直接威脅到了東晉朝廷的存在。在這種曆史背景下,郗鑒組織廣陵、京口及其左近定居的北方流民,建北府重鎮。此後北府兵伴隨著東晉內外政治的變化,也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間曾被撤銷,而後又重建。
從鹹和三年(329年)到太和四年(369年)這40年的時間裏,北府一直被郗鑒及其後人控製。這一時期的北府兵是一支門閥世族部隊,雖偶爾也被用於對外戰爭,但主要的作用是維持幾家當權世族力量的平衡,支持建康朝廷的門閥政治,消除已形成的和潛在的軍事叛亂,從而穩定東晉政局。但北府兵的這一作用於桓溫反叛時,逼走郗愔後而告結束。
桓溫叛亂平息後,謝氏輔政,又重建北府。北府兵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謝氏重建北府兵後,在淝水之戰前,北府兵參與淮南、淮北的戰爭,由謝玄指揮。淝水之戰中,謝石受其兄謝安之遣,以將軍、假節、征討大都督,統率兄子謝玄、謝琰以及豫州刺史桓伊等軍應戰,從而大破前秦。淝水之戰後,謝安開始組織北伐,謝玄為前鋒都督。淝水之戰後不及兩年,謝安為躲避皇帝和宗室的壓力,離京師外駐廣陵,親自指揮北伐。
在這一階段,約十年的時間裏,北府兵馳騁疆場,縱橫南北,其中最重要的將領是出身謝氏豫州軍府的劉牢之,而指揮權則在謝氏家族手中。此時北府兵的作用主要是從事外戰。但同時,北府兵也起著支持建康政權,維持政局穩定的作用。
謝安離京後三年,謝玄又退居會稽,以疾病為借口卸北府之任,讓出北府兵權。就這樣,謝氏麵對晉室與宗王的壓力,在毫不反抗的情況下放棄了相權和兵權。謝氏這種做法的本意是為了在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同時,平衡各門閥世族與晉室以及宗王之間的關係,避免發生內亂。但謝氏離開中樞的結果是相權完全歸於宗室司馬道子之手,而北府兵逐漸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