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出了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就是陶淵明。他的詩詞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生於公元365年,潯陽柴桑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就是東晉初年著名的平民將領陶侃,曾左右時局一時,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其祖父陶茂,曾做過武昌太守,父親也曾當過安城太守。陶淵明家境本非世家名門,不像王、謝那樣的名門大族。雖然其曾祖父風光一時,有大功於晉室,最後被授予太尉、大將軍,封長沙郡公,地位顯要,但陶家畢竟是庶人出身,因而仍被士人看不起,甚至有人罵陶潛為“傒狗”。因此陶侃的顯赫地位並沒有給陶淵明帶來家世的光榮。
陶淵明的祖上留下一些產業,但到他父親手裏,逐漸敗落下去,但仍有幾處果園。父親去世後,家道更為衰落。他8歲時死了父親,跟隨母親和5歲庶出的妹妹一起生活。到12歲時,家中除僮仆之外,就僅有母子三人相依為命了。正如陶淵明自己所說,“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這種貧苦的生活則伴隨他一生。
陶淵明小時受儒家思想教育,因而有“大濟於蒼生”的誌向。然出身貧寒,使他的所有理想都化為泡影,無法施展自身的才華。而他的性格又耿介清高,“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的話,陶淵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陶淵明29歲時,為生活所迫,做了江州祭酒,但受不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快就辭官回家了。在家裏自耕自種,維持生活。
就這樣,在柴桑住了六七年。35歲時,他做了桓玄幕僚,不久孟氏母親去世,陶潛奔喪歸裏,守製二年。劉裕滅桓玄,陶淵明又做了劉裕的鎮軍參軍;不久離開劉裕幕府,到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任建威參軍。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時擔任了彭澤縣縣令。剛做了80天,到年底,郡縣派遣督郵來檢查工作,縣吏對他說:“須束帶拜見督郵。”陶淵明歎口氣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於是把印一掛,辭職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