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政治弊端中,除了藩鎮割據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要屬宦官專權了。宦官掌權對於唐朝的統治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唐代的宦官專權有一個曆史過程,想要徹底鏟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唐朝建立的時候,不允許宦官參與政事,因為當時政治清明,管理嚴格,就沒有出現宦官當權的現象。到了唐中宗時期,由於他昏庸無能,不但後宮紛紛瓜分權利,宦官也開始蠢蠢欲動,從宦官人數的增加就能看出這個苗頭,宦官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就增加至千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勢力。由於他們整天在宮中,所以很容易掌握一些其他大臣無法掌握的情況,因此很多圖謀不軌的大臣開始和他們勾結,最後發展到較大的宦官直接幹欲朝政。到開元末期,宦官人數已達到三千餘人,其中有些人還直接擔任了將相的職務,權力越來越大;另有一些宦官還擔任監軍,對國家大事橫加幹預,在宮中更是氣焰囂張,很多王孫、公主都對他們敬畏不已。
唐朝後期的宦官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他們控製了一部分軍隊,並且這些軍隊大多駐紮在京城附近,有了武力做後盾,他們甚至可以隨意廢掉、殺死皇帝,另立新的皇帝。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大宦官,慢慢地成了唐朝真正的統治者,皇帝成了他們的傀儡。可是有些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並不甘心受宦官的擺布,不斷地跟宦官集團進行著鬥爭,“永貞革新”就是這種性質的鬥爭。在唐文宗時期,又發生了一場皇帝、朝臣跟宦官的交鋒,曆史上稱為“甘露之變”。
唐文宗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都死於宦官之手,他的父親穆宗和他自己,都是由於宦官擁立才當上了皇帝,但他並沒因此而感激他們,因為他不想做宦官的傀儡,受他們擺布。文宗對宦官專權的危害,看得比較清楚,有心鏟除宦官勢力。那時,朝中的大官分為兩黨,正在互相傾軋,這種情況下,唐文宗就不得不在較低級的官員中尋求支持。鄭注、李訓本是當朝的大宦官王守澄為培植他的私人勢力才推薦給文宗的。可他倆也不願當宦官的棋子,並沒有按照王守澄的意圖辦事,而是向文宗獻計先除掉宦官,再幹別的大事,於是,鄭注、李訓得到文宗的信任,他們秘密地計劃除掉宦官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