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天唐

二、巨匠陳子昂名揚千古

字體:16+-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比四傑中的王勃和楊炯稍稍晚了一點。陳子昂家境富裕,性情豪爽。24歲時就中了進士,做過的最大官職是右拾遺,他經常上書論政,陳述時弊。他曾隨武攸宜帶兵出擊契丹,因與武攸宜性格不合,後來解職回到故鄉,最終被縣令段簡誣陷遭受牢獄之災,憂憤而死。

從唐朝初年到陳子昂時期的數十年間,人們一直受宮廷文學的壓迫,雖然這種文字辭藻優美,但言之無物,大家期待一股文學新潮的到來。陳子昂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提出清晰而透辟的詩歌理論主張。他在總結了前代詩歌發展的曆史經驗之後,標舉出“漢魏風骨”的著名理論,恢複和發揚文學中的英雄性格,以矯正詩界軟弱柔靡的傾向,為唐詩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貫穿在陳子昂詩歌中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注和對人生所處背景的細微體察。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就是帶有強烈自我意識、充滿進取精神的佳作,詩歌中表現了對政治、道德、命運等一係列根本問題的觀察與思考。陳子昂總是以寬厚博大的胸襟注視著時空無限的宇宙,把個人的生存狀態放在這巨大的背景下來觀察,表現出對永恒的無限渴望。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雖抒寫了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愴,但其中更多的卻蘊含著自信,有一種與時代不合而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作者高聳起一個偉大而孤傲的自我形象,給人以崇高的美感。陳子昂不僅僅在文學上,而且在更為廣闊的精神上,開啟了盛唐整整一代詩人的詩歌思路,贏得後代的敬仰。

這一時期,唐詩的浪漫氣質日趨強化,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在劉希夷、張若虛等人讚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詩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