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詩歌時代,近三百年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是當時詩國的兩顆巨星,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出現的又一位偉大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縣,晚年居住在洛陽,與香山寺僧人等來往密切,自號香山居士。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846)。
他五六歲開始學作詩,八九歲的時候已經能按照複雜的聲韻寫格律詩了。他的少年時代在戰亂中度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學習刻苦勤奮,相傳於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便帶著自己創作的詩文到長安去進謁當時名高望重的名士顧況。顧況看著他的名字戲言:“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可當他翻到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甚感驚訝,忙白居易像
改口道:“有才如此,居易不難”。從此之後,白居易詩名漸顯,一步一步踏上了其輝煌的詩文創作道路。後來,白居易考中進士,在朝廷擔任左拾遺,他忠貞正直,遇到皇帝做了不妥當的事,別人不敢說,他卻敢爭辯。這一來,就得罪了那些權貴。權貴們怨恨他,散布流言蜚語誹謗他,白居易最終被貶為江州司馬。
後來,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杭州、蘇州當過刺史,在這些地方,他替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白居易一生筆耕不輟,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和文章,流傳到現在的詩歌有兩千八百多首,散文八百多篇,是唐代流傳下來詩歌最多的詩人。
為了通過作品反映現實,描寫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白居易的詩歌和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有文化的人都能讀得懂,沒有文化的人也能聽得懂。據說,他每作一首詩,都要拿去念給老婆婆聽,直到她們聽懂為止。他的詩在當時流傳極為廣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普通老百姓,如婦女、和尚、放牛娃、馬車夫,都能背誦他的一些詩歌。從長安到江西跨越幾千裏的地方,許多鄉村學校、佛寺、旅舍、驛站、郵亭的牆壁、廊柱上,都有人題寫他的詩。他的詩歌在民間流傳之廣足以證明他在詩歌文化上的精湛造詣。他大量的詩文,尤其是著名的組詩《新樂府》《秦中吟》,長詩《長恨歌》《琵琶行》等,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和揭露社會矛盾的優秀作品。有的寫老百姓怎樣受苦,有的說當官的如何橫行鄉裏、驕奢**逸,有的表示了對政事的諸多看法,有的直接指責當朝皇帝,立意深刻,反映出了很多社會深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