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期又出現了一大批詩文巨匠,其中有一位大文學家名叫韓愈(763—824),他在唐朝乃至中國古代文壇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他提倡用西漢以前的文體寫文章,反對當時流行的文體,當時沿襲南北朝時期的駢文體,講究聲律、對偶、用典,追求文辭的華美,但往往空洞無物,經常為了文體的工整,而改變要表達的意思,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從隋朝時期就有人提出批評,反對用這種文體和文風。因為韓愈所提出的西漢文體距離中唐已經八百餘年,所以人們把西漢時候的文體稱為古文,把當時的文體稱為近體文。韓愈順應時代要求提倡的古文寫法,很快得到了當時文人的支持,形成了一場規模壯闊的文化運動,後人稱它為古文運動。韓愈是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又常常以昌黎(今遼寧義縣一帶)韓氏自稱,所以人們尊稱他為“韓昌黎”。他主張寫文章要有創造性,完全寫出自己的見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寧可精,不可濫。他所倡導的古文,實際上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的散文體。韓愈作文,十分重視用詞造句的恰當和流暢,要求做到文從字順,與當時的文體背道而馳。
他用新散文體先後寫出了三百多篇政論、書信、傳記、序言和墓誌。這些文章都具有高度的文學藝術技巧,從形式到內容都洋溢著全新的精神麵貌。他的散文大多氣勢磅礴,情感充沛,文字精練,語言生動。其中有很多文章、警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現在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例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這些寓意深刻的經典話語,到今天還常常被人們引用在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