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自古交往密切,唐代以來日趨頻繁。到南宋中葉,日本進入幕府時期,建立於1186年的鐮倉幕府在對華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麵采取積極態度,熱衷於引進中國的禪宗,因此,日本與南宋間的貿易往來從未間斷過。然而,這一時期日本政府與統治中國北部的金朝幾乎沒有任何往來,更沒有和代金而起的蒙古發生過接觸。直到1270年,蒙古改“元”以前,日相營原九成在《贈蒙古國中書省牒》中還說:“蒙古之號,於今未聞。”
在忽必烈統治中原以前,蒙古帝國的前四汗,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和蒙哥都未曾留意過馬蹄所不及的海國日本。直到1265年,高麗人趙彝向忽必烈報告說:“日本與本國鄰近,漢唐以來都通使中國,可令高麗向導與之通使。”忽必烈才注意到日本的存在。
1266年8月,忽必烈派遣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來到已經臣服蒙古的高麗,要求高麗協助蒙古曉諭日本,使其臣服。國書的內容大致如下: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誌,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由此可見,忽必烈的這封國書實際上是一封通牒。
盡管在13世紀,高麗沿海受到日本海盜的侵擾,但毫無疑問,高麗人希望避免戰爭。高麗人處於兩難境地,他們采用了折中的謀略。他們護送蒙古使者到達巨濟島以後,高麗宰相李藏耍了一些手腕。他知道蒙古人從來沒有橫渡過日本海峽,於是,他以“風濤險阻”為借口,再三勸阻蒙古人返回。盡管蒙古人也看出這是一個騙局,但高麗人在表麵上信守了承諾,在禮儀上也麵麵俱到,最關鍵的是如果得不到高麗人的幫助,蒙古人無法出海。沒有辦法,這次曉諭的計劃隻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