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乾元

四、元朝與吐蕃的關係

字體:16+-

忽必烈改“元”之後,就對吐蕃地區加強了中央的管轄。在元朝,對吐蕃地區的管理采取了設立宣政院、宗王分鎮與帝師的統領、完善地方機構和設立驛站、統計戶籍等措施。由於吐蕃地區封建製的確立與藏教的形成相輔而行,在經濟上也出現了二者同步發展的局麵,因此,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管理也多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具有政教合一身份的帝師對吐蕃地區進行管理。

帝師其實是元代皇帝授予藏教僧人的最高神職。元代的第一位帝師是八思巴,可以說在中央與吐蕃的關係中,八思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思巴生於1235年,是藏教薩迦派高僧薩班的弟子,同時也是他的侄子。“八思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聖童”,是藏民給他的美稱,因為八思巴7歲時就能熟讀佛經,知道經文的大意了。1247年,薩班到涼州與闊端談議吐蕃歸附蒙古的事項,年僅8歲的八思巴也一同隨行。薩班走後,八思巴作為人質留在了涼州。這樣,他童年的大多數時間是在蒙古人的宮廷中度過的,所以八思巴受蒙古文化的影響很大。薩班去世後,15歲的八思巴作為薩班的繼承人,到六盤山拜見了忽必烈。忽必烈一見到他就非常喜愛,把他留在了身邊。

八思巴19歲的一天,他給忽必烈講授《喜金剛·大灌頂》時說:“藏教是從天竺傳來的。佛法的宗旨是要救度一切眾生,引導眾生到達涅槃的境界,過極樂世界的生活。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嚴格遵守三藏經典中所闡述的戒律而修行。假如一個人違背了三藏中的戒律,他將轉生在阿鼻地獄中受苦……”可見八思巴是位虔誠的藏教高僧。

1260年,忽必烈搶在阿裏不哥前宣布繼承汗位,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設立了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軍政事務的機構——總製院,也就是宣政院的前身,命剛剛29歲的八思巴掌管。到後來,由帝師管理宣政院也就成為一種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