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乾元

附录二 元朝的文化发展

字体:16+-

一、元杂剧的突出成就

1. 关汉卿与《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杂剧作家,元代杂剧的开创者之一,中国戏剧的奠基人。

在元代,文人地位低下,元朝的等级制度中有“十儒九丐”的说法,因此,作为剧作家的关汉卿备受歧视。历史记载,关汉卿是个医生,他曾任太医院尹。

关汉卿擅长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诗,会琴箫。他为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极为丰富,而在众多作品中以《窦娥冤》最具代表性。《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而现在,人们关汉卿像几乎到了只要一提关汉卿,就会想到他的《窦娥冤》,看到《窦娥冤》,就能想到关汉卿的地步。这是因为关汉卿在剧中所塑造的窦娥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坚贞不屈,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宝贵品质,代表了当时在元朝高压统治下广大人民的精神面貌。

《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窦娥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3岁丧母,7岁父亲离开她进京赶考。当时她的父亲只是一个穷秀才,为了还清借债和筹到进京赶考的盘缠,他欠下蔡婆婆几十两银子,只好把女儿窦娥送到蔡家做童养媳。10年后,窦娥的丈夫不幸死去,家里只剩下老少寡妇俩人。一天,蔡婆婆出外索债,赛卢医欲谋财害命,正巧被地痞张驴儿父子搭救,张驴儿父子乘机硬搬到了蔡家居住。不久,蔡婆婆就嫁给了张老头,而张驴儿见窦娥年轻貌美,也想娶她为妻,被窦娥严词拒绝。张驴儿为霸占家财,强娶窦娥,还下毒想要害死蔡婆婆。结果弄巧成拙,张驴儿却误害了自己的老爹。为了逃避官府追究,张驴儿转诬窦娥害死了公公张老头,还买通关节,致使窦娥被见钱眼开的楚州太守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窦娥满腹冤枉,无处去申诉。临刑时,她为表明自己的冤屈,发出了愤怒的三个预言:她的颈血会溅到一丈二尺的白布上,不会有半点落地;六月的夏季里,老天会为她降下大雪,掩埋她纯洁的躯体;而且当地会大旱三年。窦娥死后,她的三个预言都变成了现实。

剧本的结局仍旧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最后,窦娥的父亲金榜题名,做官回来。窦娥托梦给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屈。最终由父亲替窦娥申了冤,报了仇,主持了正义,体现了恶有恶报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2.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是元代大都(北京)人,曾在元朝做官,后辞官不做,赋闲在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西厢记》是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后的作品。故事情节虽基本相同,但王实甫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使题材更集中,主题更鲜明,艺术性也有所提高。

《西厢记》的情节并不复杂。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普救寺邂逅了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两人一见倾心,但迫于封建社会男女之大碍,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两人只能眉目传情,不敢亲近。好在有个红娘在中间穿针引线巧布局,使两人各吐心事,真正相爱了。但相国夫人嫌贫爱富,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

也是歪打正着,恶霸孙飞虎率兵包围了普救寺,而张生的义兄正好在附近带兵驻守,情急下相国夫人答应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于是,张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想老夫人翻脸不认账,好在后来《西厢记》插图张生高中状元,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艺术上,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完成了对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得比较深刻,能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开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西厢记》从元明以来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原因就在于《西厢记》是在歌颂爱情,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是中国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3. 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和关汉卿一样也是大都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代君主。马致远的先辈是随金室南迁的文士,蒙古灭金后,北方政局逐渐稳定,他们又迁回到了大都地区。因此马致远做过官,青年时代曾经追求功名,他自己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到了晚年,马致远隐居江南,具体情况不被人知。

马致远一生写出的剧本较多,杂剧有15种,现存7种。它们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其中以《孤雁汉宫秋》,即《汉宫秋》在艺术上成就较高,最为出名。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历史模本写成的杂剧。《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了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的事。马致远把故事改到了汉朝国势衰弱的汉元帝时,并对史实进行了很多改动。在马致远笔下,画师毛延寿因求贿不成,故意丑化王昭君的画像,后来被元帝发现,遂叛国勾引匈奴兵入侵。

这时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王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走到汉匈边境黑龙江时,投江自杀。马致远在暗示,一个专权纳贿的权奸,一旦罪恶败露,就有可能叛国投敌;而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志士,在面临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应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

《汉宫秋》是一部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作品,反映了在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元朝内部的诸多矛盾,渗入了作者对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尽管作品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但不失为一部感人的杰作。

4. 白朴与《墙上马头》

白仁甫生于1226年,奥州(今山西河曲)人。原名恒,字行,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白朴。白朴出身书香门第,伯父白责是金章宗泰和三年进士,精于禅学道书、岐黄之说,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父亲白华,字文举,金宣宗贞祐三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白朴出生时,金王朝正走向灭亡,当时文化兴盛,政治上却腐败无能,终于在1234年被蒙古人灭亡。

正因如此,白朴的童年十分坎坷,漂泊不定。白朴幼年时饱经兵乱,因诗人元好问与白家交往很深,所以这一时期白朴得到了元好问的很多帮助。1233年白华先在邓州降宋,后又在1235年10月降蒙,不到10岁的白朴也跟着父亲辗转漂泊。白华降蒙后,依附于真定地区的蒙古万户史天泽。

真定地区早在1240年就步入了恢复发展时期,史氏家族注意延揽文士、振兴文教,所以真定地区文士荟萃,杂剧创作活动也出现了兴盛局面。白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的。

白朴的作品很多,现存有词105首,词集名《天籁集》。散曲有小令33支,套曲4组,杂剧15种。白朴的杂剧作品中有很多名作,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苏小小月夜钱塘梦》以及《鸳鸯简·墙头马上》等。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简·墙头马上》和《韩翠蕨御水流红叶》的残文。

《墙头马上》也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白朴的作品多受白居易影响,《墙头马上》便是受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一诗启发而写成的。作品从正面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婚姻的精神,塑造了勇敢、大胆、泼辣但并不流于轻浮的李千金形象。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和崔莺莺的性格完全不同,她是一个敢爱敢做的女人。李千金初见裴少俊后,就明白地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她嚷着叫梅香为她传送柬帖。当她与裴少俊的约会被嬷嬷发现时,更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后来嬷嬷放她和裴少俊私奔,李千金在裴家的后花园里竟然偷住了七年之久,最终还是被裴少俊的父亲发觉了。裴少俊的性格比较懦弱,他在父亲的逼迫下休弃了李千金。而李千金这时表现得非常坚强,她说,“是与非须辨别”,“这姻缘也是天赐的”。不过最后还是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裴少俊考中状元,要求与李千金重做夫妇,李千金先是毅然拒绝,后来由于儿女求情才答应。

李千金的形象,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一个大胆的女性了。

5. 元代其他杂剧家

元代散曲作家众多,除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由于人数太多,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元朝前期的代表作家,如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尚仲贤、杨显之、石君宝等。

康进之,山东惠民人,他的《李逵负荆》是元人水浒戏里优秀的作品。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半数的水浒戏是以他为主人公的。《李逵负荆》中,将李逵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好冲动但勇于改过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先听王林说女儿被宋江和鲁智深抢走,还拿出红绢褡膊作为证据,便信以为真。他怒气冲天地回山追查,对宋江、鲁智深进行了辛辣的嘲弄。真相大白后,李逵又马上负荆请罪,一个粗线条的英雄跃然纸上。

高文秀,山东东平人,东平在元初是北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地区。高文秀的代表作同样是水浒戏。他编的水浒戏最多,其中有八种是“黑旋风”李逵的戏,现仅存《双献功》一种。

纪君祥和尚仲贤的杂剧多以历代军事和政治斗争为题材,再糅合民间传说而写成。如《赵氏孤儿》《吴天塔》《单鞭夺槊》《赚蒯通》等。

而杨显之、石君宝在杂剧创作中则以描写受压迫妇女的反抗斗争见长,风格与关汉卿相近。如杨显之《潇湘雨》和《酷寒亭》都是这一类作品。

在元代,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更具有史学价值,在女真族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中,就记录了很多女真族的风俗习惯,对后代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对于杂剧而言,元朝是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缤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