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時代

一、多爾袞統掌大權

字體:16+-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生於1612年。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皇太極即位後,封多爾袞為貝勒,因按年齡序列第九,故稱九貝勒或九王。

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隨同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因作戰英勇,被皇太極封為墨爾根岱青,意為聰明王。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封多爾袞為元帥,進攻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多爾袞不費一兵一卒,圓滿地解決了察哈爾向清朝的歸服問題,再立奇功,在滿洲貴族中贏得了極高的威信。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在沈陽論功封兄弟子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六大親王之一,名列代善和濟爾哈郎之後,其政治地位節節上升。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沈陽暴逝,宗室中很多人傾向於支持多爾袞爭奪皇位,多爾袞為了謀求清廷內部的統一,顧全大局,采取折中方案,立皇太極的第三子,年僅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即位,年號順治,意為“順利治國,統一華夏”之意,自己和濟爾哈郎共同攝政,負責

實際政務。

多爾袞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首席攝政王”。而年幼的順治帝根本不能主事,因此,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實際上是在多爾袞的領導下完成的。

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以及入關後的統一大業,是與範文程的襄助分不開的。範文程祖籍沈陽,其祖父官至明朝兵部尚書。崇德初年,皇太極任命範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進職二等甲喇章京,參與機密。範文程雖係漢人,但因頭腦清醒、有大略,深得清朝統治者的信任。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四,當多爾袞即將率師伐明之際,範文程向他提出了如下

統一中原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