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帝於是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充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較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
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的經濟和軍備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政府經濟落後、君主專製、吏治腐敗和軍備落後,這是主要原因。但事物還有其特殊性,要對具體曆史事件進行具體的曆史分析,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麵講,清朝是有可能打勝的,而不是弱國就
必然失敗。
清朝道光時期人口達4億,儼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而當時英、法等國沒有強大到無法抗拒。軍事上英、法等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而且兵少,同時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法等戰線太長,補給困難。當時英、法軍等使用的武器,如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那麽大。相反,清朝卻是本土防禦作戰,以靜對動,以逸對勞,而且兵多。再從民心看,英、法是侵略一方,清朝是反侵略一方,並
得到國民的支持。
況且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曆史上也是很多的。道光、鹹豐皇帝的先祖在當年的薩爾滸之戰和鬆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
多的。
在國外也有相似的例子。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意大利尋找借口,入侵非洲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侵略,發布公告:“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反擊,一切有力量
的人都跟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