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時代

四、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張之洞

字體:16+-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人)人。張之洞的家庭“三世為州縣官”,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少時博覽群書,過目不忘,16歲時,以鄉試第一名中舉人,26歲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早年,張之洞以攻訐時政而成為“清流派”的重要人物。30歲時被派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接著督辦湖北學政,開始主管一省的教育,繼而任四川學政和國子監司業。34歲起,擔任山西巡撫,繼升為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成為最高地方長官。光緒十五年(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擔任此職一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間除1895年1896年和1902年1903年兩次臨時代理兩江總督以及入京定學製外,他在湖北任職長達37年,是清代總督中在一個地方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吏。

在地方的任職期間,張之洞除了興辦洋務、設槍炮廠、開礦務局、置軍艦和訓練軍兵外,尤其重視教育事業建設,他創辦了一批著名的書院和洋務學堂,並大力提倡留學教育,晚年躋身於軍機樞要,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主持製定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製即癸卯學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積極參與廢除科舉製度的教育改革,供職中樞,主管學部。在四十餘年的仕官生涯中,張之洞勤理學政,關心教育,不僅有豐富的辦學實踐經驗,而且有係統的教育思想理論,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

張之洞是新洋務派的首領,與早期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相比,雖然他的教育活動後起,但是他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對教育目的與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待中西文化與教育的看法也有更理論化、係統化的論述,它的核心是“中體西用”的教育救國論。

張之洞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以“中法戰爭”和“戊戌變法”為界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