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赫伯特有著非凡的創造力和原創才能。他在第一本小說《海裏的龍》(1956)中,提出了“集裝箱化船運”的概念,這個點子後來由日本商業化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沙丘》隻是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65年。這是一部複雜的、革命性的作品,在英雄保羅·厄崔迪的史詩故事之下,包含了生態、哲學、曆史、宗教和政治等諸多層麵。
弗蘭克·赫伯特另有五本小說在1968年之前出版,分別是《目的地:虛空》《海森堡之眼》《綠腦》《天堂締造者》《桑塔羅加屏障》。一直以來,《沙丘》的熱度持續走高,這個偉大冒險故事中所整合的複雜信息給大學知識分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們中間特別受歡迎。這本小說也成了許多課程的教科書。《全球概覽》雜誌稱其為一本環境保護手冊。
作為長子,我甚至不知道我父親創作了什麽。1966年,我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卡梅爾小鎮附近搭便車時,一對年輕的嬉皮士情侶開著他們的小轎車載了我一程。車緩緩開著,我坐在後座上同那對情侶聊天。我告訴他們我父親是《舊金山觀察家報》的新聞工作者並寫過一些書。
“哦?”那個年輕男人說,“他寫了什麽?”
“嗯,《沙丘》。”我說。
“《沙丘》!”他激動到把車停到路邊,“你父親是弗蘭克·赫伯特?”
我猶豫地答道:“是的。”
“《沙丘》!我愛那本書!在我一個大學朋友的推薦下,我迷上了它。哇哦!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我當時驚呆了。我在為弗蘭克·赫伯特寫那本傳記《沙丘夢想家》的那些年裏,和我那大胡子父親相處得並不好。那時我是一個叛逆的年輕人,我們總是大聲爭吵,吵了一架又一架。我們的關係仿佛挽回無望了。但顯然父親寫下了一些很了不起的東西。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從寫作或他的報社工作中賺多少錢。在家族中,我們屬於中等偏窮的那部分成員,我家的一些親戚甚至將我父親視作離群之馬。他們說,我父親古怪異常,我行我素。但他們對父親了解甚少,我也了解甚少。我甚至都還沒讀過那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