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棍行動”的首要任務是給它找一個能自圓其說的掩飾說法,這樣即使是內部人員也無從打探麥克·馬丁,或猜出要安插人到“基地”組織內層的事情。
他們選定的“劇本”是:美英將聯合起來打擊日益升級的毒品走私行為。阿富汗將罌粟偷運到中東去加工,提煉後得到的海洛因再運往西方,不僅毒害人們的身體,也會給恐怖活動籌集更多的資金。
接下去的“情節”發展,大意是西方要努力通過世界各國的銀行切斷恐怖主義的活動資金,迫使那些狂熱分子不得不依賴現金交易。
最後,雖然西方已經有了強大的打擊毒品的機構——如美國緝毒署和英國海關——美英兩國政府達成共識,“撬棍行動”是一個目標單一、針對性強的行動。為此,除了外交努力之外,可以動用特工機關去襲擊和摧毀對此置若罔聞的各國毒品加工廠。
至於運作方法,“撬棍行動”的工作人員在報到時將獲知,為確定高層犯罪分子的身份,他們將會采用當今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去監聽、監視可能會涉及的運輸路線、儲存設施、提煉工廠以及船舶和飛機。結果,新來的工作人員都對此深信不疑。
這隻是一套托詞,這套說法會延續下去,直至再也沒有這個必要的時候。但在美國米德堡會議以後,西方的情報機構不想把雞蛋全都放在“撬棍”這隻籃子裏。因此,查詢“伊斯拉”的真實含義的工作還將會在其他方麵繼續開展,隻是更為隱蔽。
可是情報機關還是舉棋不定。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裏,他們的確有幾十個內線,但有些是心甘情願的,有些則是迫不得已。
問題在於,在恐怖組織的頭目發現我們已知道“伊斯拉”之前,我們能走多遠?最好是讓“基地”組織相信,我們從白沙瓦死去的財務總管的筆記本電腦裏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