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注释

字体:16+-

[1]指英王乔治三世及其王后夏洛特·索菲亚。

[2]指法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3]指1774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

[4]相传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一手持盾,一手执三叉戟。英国以此为其国家纹章,表示称霸海上。

[5]指法国大革命时发明的断头台。

[6]伦敦一贫民区。

[7]伦敦一著名监狱。

[8]伦敦古建筑,当时英国高等法院所在地。

[9]西方习俗认为星期五不吉利,因耶稣在星期五被其门徒犹大出卖。

[10]英国东南肯特郡一海港,去法国多由此处登船过海峡。

[11]伦敦东南约8英里处的一座山。

[12]因为杰里暗中搞盗尸勾当,而盗尸者诨称“复活人”。

[13]指当时伦敦城的西门。

[14]巴黎西北一小城。

[15]当时的法国国王赐给宠臣们的一种盖了印章的空白逮捕令。

[16]巴黎近郊最贫困的工人区,1789年7月,圣安东尼区工人首先起义,和巴黎人民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开始了法国大革命,这个工人区有“革命圣地”之称。

[17]14世纪中叶法国农民暴动时,贵族对农民的蔑称,从此成为农民的诨名。此处为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者互称的暗号。

[18]英国伦敦中央刑事法庭的俗称。

[19]指法国为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于1778年向英国宣战。

[20]指美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21]伦敦古建筑,因构造简陋而得名。

[22]伦敦著名古建筑,原为古堡,后用作监狱。

[23]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为三姐妹,各执一条由蝮蛇缠成的鞭子,专司惩罚犯罪之人。

[24]希腊神话中头上长着蛇发的女妖,凡是她看过的东西都会化为石头。

[25]里格,长度名,在英美等国约合3英里,或3海里。

[26]当时欧洲风尚,贵族家死人后,常为之雕刻石像,饰于府邸。

[27]位于泰晤士河岸,为伦敦当时有名的游览地。

[28]伦敦切尔西区泰晤士河畔的旅游地。

[29]英格兰西南部一郡。

[30]在当时伦敦城的北郊。

[31]伊萨克·沃尔顿(1593—1683):英国作家,著有《钓鱼大全》。

[32]指耶稣。

[33]参见《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第9章,十二门徒争论谁为大,于是耶稣“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34]在巴黎东南部,原为一古堡,后用做国家监狱;1789年7月14日,被法国大革命时的群众攻克并摧毁,是日遂定为法国国庆日。

[35]巴士底狱有一百英尺高,塔楼八座。

[36]法国革命时,市政厅成为革命群众的指挥所和裁判所。

[37]史载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时,狱中关有七名囚犯。

[38]富隆(1717—1789):1771年任法国财政部长,贪赃枉法,无恶不作,1789年7月22日被革命群众处死。

[39]实有其人,名贝蒂埃,系一征税人。

[40]见《一千零一夜》中《第三个僧人的故事》,凡有航船在此礁附近经过,船上的每颗钉子都会被磁力吸走。船便解体。

[41]法国大革命发展至1791年底到1792年,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发动武装干涉。1792年7月11日,当时的临时革命政权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在危险中”的法令。

[42]基督教中对堕落前的魔鬼撒旦的称呼。撒旦最初居于天堂,名鲁西弗尔,因自大而被逐出天堂。

[43]传说中的亚述国王,以其生活奢靡而著称。

[44]一种头大毛短、身体结实的猛犬。

[45]仅次于巴士底狱的巴黎三大监狱之一。

[46]指断头台,该词法文为阴性。

[47]法国革命军击退了入侵的普奥联军后,于1792年9月21日在巴黎召开国民公会,22日宣布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并于1793年10月5日公布了新历法,以1792年9月22日为新纪元之始,即法国共和历元。

[48]指路易十六。

[49]流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种在卡曼纽拉歌伴唱下的街头舞蹈。

[50]即魔鬼撒旦。

[51]见《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1章。

[52]“E”为埃弗瑞蒙德家族姓氏的第一个字母。

[53]按当时习俗,平民无资格与贵族决斗,与平民交锋即有辱贵族身份。

[54]见《圣经·旧约·约伯记》第3章。

[55]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和封建专制一样,对平民进行掠夺和压迫,是对人性的又一次打击和摧残。

[56]指罗兰夫人(1754—1793):法国大革命时吉伦特派领袖之一,后被捕入狱,1793年11月8日被处死。临上断头台前,她要求写下自己的感受,未获准许,于是她说出了一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