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夏

第47章

字体:16+-

二泉这一阵越来越忙,但总觉着心里好像少了什么事。晚上把猪场收拾利落了,回到河边的土屋时,总忍不住朝河面上看一眼。早晨起来,一出门,也先朝河面上看。这个夏天雨水多,梅姑河的水也大,河面很宽阔。不远处的渡口已经快淹没了。

其实二泉的心里明白,一切都很正常,并没少什么事。唯一少的,就是“二侉子”已经有些日子不来了。“二侉子”不来,二泉也就没理由再去河那边的养猪场。直到几天前,二泉去镇里见那个杨编辑和作家,才又看见金桐。当时当着别人,他当然不能盯住金桐仔细看,但还是发现,金桐好像瘦了,脸色也不太好。不过精气神还那样,看着精力很充沛。

二泉不得不佩服茂根。茂根这几年,好像也没太交往过女孩儿,可对这种事却看得很准,也透,简直一眼能看到骨头里。那次他一说,二泉才突然明白了,敢情从一开始办这养猪场,金桐虽然表面跟自己处处为难,可后来一步一步的,如果没有她,这猪场还真办不起来。二泉一想明白,就心里感觉一热。这种热的感觉,过去还从没有过。

这些年,二泉对这种事确实没认真想过。当然也不是不想想,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都会想,就是脑子不想身上也会想。二泉没想,是顾不上。当初在广东打工时,只是想找一个伴儿。其实说起来,男人或女人找对象,也就是找个伴儿。但伴儿和伴儿不一样。有的伴儿就是个“伴儿”,刚到一块儿时,有男女的那股劲吸着,还甜甜蜜蜜,甚至如胶似漆,日子一长,习以为常,也就那么回事了。这种伴儿再怎么说,也只能是“身外之物”。还有一种伴儿,则是“心里之物”,这心里之物也才真正是心爱之物。身外之物当然好找,只要碰上一个,是个异性,看着顺眼,说话也不讨厌,这个伴儿就算搭上了。但心里之物就是另一回事了,可遇不可求,很多人找一辈子,或许到死也没找到。所以,二泉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真碰上了,肯定就是上千年的缘分,一定别轻易错过。

现在回想,在广东时,那个叫小勤的湖南女孩儿就是个伴儿,且是“身外之物”的伴儿,就像走夜路,想找个人一块儿走,也能说说话,至于这人是谁好像并不重要,有谁算谁。所以后来听茂根说,她最终还是找了个老乡,两人一块儿回老家开店去了,心里不仅没有失落感,还觉得有几分欣慰。毕竟一起同行了两年,她好,总比她不好要好。

二泉觉得,自己出外这几年,也经了一些事,对所有的事都能看开了。

这个下午,张少山打来电话,说自己正在镇里开会,一会儿回来,有事要商量。二泉听出张少山在电话里的声音发闷,气也喘得挺粗,似乎很兴奋。

于是问了一句,啥事?

张少山说,回去再说吧。

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二泉知道张少山的脾气,越是遇到事,心里越存不住。但一直等到晚上,张少山也没露面。二泉忙完猪场的事已经又是半夜,见张少山还没来,就关了猪场的灯出来了。正往河边走着,电话响了。掏出手机一看,咯噔站住了。来电话的是金桐。金桐极少主动打电话。二泉想不出,她在这时来电话会有什么事。电话又响了几声,他想了想,才接通了。

先喘了一口气,然后说,你好,还没休息吗。

金桐在电话里的声音有些疲惫,跟平时好像是两个人,她说,你也没休息?

二泉说,刚完事。

金桐沉了一下,说,我没事。

二泉听见了,她好像在电话里笑了一下。愣了愣,不知接下来该说什么。电话里,能听到金桐喘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今年的雨水太勤了,蛤蟆也多。

二泉更摸不着头脑了,不知她怎么又说起蛤蟆。于是哦了一声。

金桐说,这蛤蟆的叫声也大了,怪吵人的。

二泉想说,是有蛤蟆,可听着叫声不大啊。

但再想,又觉着这话好像不挨着。

金桐的声音忽然正常了,说,今天镇里开会了,后面可能要更忙了。

二泉说,我听说了,下午少山村长也去开会了。

金桐说,你抓紧休息吧,再见。

说完,不等二泉再说话,就把电话挂了。

二泉拿着电话,愣半天还没回过神来,想不出金桐怎么会没头没脑地打来这么个电话。

刚回到河边,手机又响了。二泉赶紧掏出来一看,这次是张少山。张少山说,我从镇里散了会已经挺晚了,这会儿刚到家,明天吧,一早去找你。

二泉刚要说话,张少山已经把电话挂了。

二泉这一夜没睡踏实,总觉着电话响。一机灵醒了,抓过手机看看,没有电话。一大早起来,先去猪场忙了一气,然后才回来刷牙洗脸,给自己准备早饭。

正吃着,张少山来了。

张少山知道二泉每天的三顿饭总凑合,如果是早晨过来,就给他带点吃的来。这时把两张发面饼扔到灶台上,又拿出一个快餐盒,里面是切成丝儿的芥菜疙瘩,还淋了点醋。二泉一看,拿过发面饼,抓了点芥菜丝儿夹上,一边吃着问,昨天,镇里开会了?

张少山说,是啊,要跟你说的就是这事。

说完又看看他,你是咋知道的?

二泉本来想说,昨晚听金桐说的,但话到嘴边又改口说,不是你说的吗。

张少山问,我啥时候说的?

二泉说,昨天,你在电话里说的。

张少山想了想,哦了一声。

张少山昨天在镇里开了一下午的会,又是各村的村主任联席会,但这次主题明确,内容也突出,叫“脱贫工作推进会”。马镇长在会上说,从现在起,是咱们全镇向彻底脱贫、全面脱贫发起总攻的时候了,所以说是推进会,其实也是一次动员会,誓师会。会上,先是各村的村主任把自己村的情况和进展大致说一下。马镇长特意把西金旺和东金旺安排在最后,等别的村都说完了,才说,今年上半年,特别是入夏以来,东金旺的工作最突出,不光自己的村里有了很大变化,还协助镇政府在西金旺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幸福拱门文化节”,现在咱这个文化节的影响已经造出去了,成了一个品牌,连徐副县长都说,以后县里再搞农副产品交易会,也要借鉴咱这文化节的经验,这一切,都跟东金旺的努力付出分不开。这时,坐在旁边的金永年有点儿不爱听了。第二届“幸福拱门文化节”再怎么说也是在西金旺这边搞的,整个活动也都是西金旺张罗的,光前期筹备,就把全村上上下下忙得人仰马翻,他张少山不过是为开幕式组一下台,搞了几个节目,可现在,怎么功劳就都成了他的?

这么想着,心里不服气,脸上也就带出来。

马镇长已看出来了,但还是接着说,东金旺在发展产业方面也搞得很好,就让少山主任具体跟大伙儿说说。这时,张少山的心里挺痛快。当初开春时的那场联席会上,东金旺还排在全镇最后,自己也灰头土脸,这次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村里人也争气,关键是马镇长也终于说了公道话,这才总算让自己在全镇村主任的面前直直腰了。但心里这么想,话还是说得很低调,只把东金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大致情况,专业户占比以及产业规模大致说了一下,接着又把村里贫困户脱贫的情况,尤其以金福林为例,着重说了一下。最后又特意说,向家集的村主任向有树和张伍村的村主任张大成,在鹌鹑养殖和槿麻种植方面都给了我们村很大帮扶,如果没有大伙儿支持,东金旺村也成不了现在这样。

张少山故意没提金永年。

在这件事上,张少山的心里自有一本账。二泉的养猪场确实是在河这边西金旺的帮助下才建起来的。但给予帮助的不是西金旺村委会,而是西金旺的“顺心养猪场”。虽然都是西金旺,但这是两回事,况且自己当初为了向金永年求助,让他去跟金桐说句话,又请他吃饭又向他赔礼,结果还是碰了软钉子,所以这时,也就没必要再提金永年。但金永年本来就觉得马镇长刚才的话不舒服,一听张少山也这么说,心里就更来气了。这时张伍村的张大成说,别人帮助都只是外因,关键还是内生动力,这一大段时间,少山主任带着他的一村人还真是干得不含糊。向家集的向有树也说,是啊,现在东金旺真有点儿后来居上的意思了!

金永年就笑着接过话说,关键是搭顺风车啊!

张大成问,这话怎么讲?

金永年说,就说我西金旺吧,眼下养猪已经养得轻车熟路,有句话叫照猫画虎,就是再笨的人,不会照猫画虎,就是照着葫芦画个瓢,揪着我这边的猪尾巴也起来了。

张少山一听这话就不干了。但他这时不干,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人都是如此,一自信说话也就有了底气,一有底气,反倒不急不慌了。他把脸扭向金永年,不紧不慢地说,你要这么说,咱今天就得说道说道了,不是吵架,也不为捯后账,这么说了,让大家听听也是个经验,以后好借鉴。金永年一听张少山这么说话,就像他那天在台上说相声,不光不疾不缓,还抑扬顿挫,分出高矮音儿来,一时摸不清他这是怎么个话头儿。张少山说,如果你说我东金旺是揪着你西金旺的猪尾巴起来的,那你倒说说,我揪的是你哪一根猪尾巴,咱先说下,金桐的“顺心养猪场”可跟你西金旺村委会没一点儿关系,人家那是合作社,没你的股份。

张少山这一说,金永年的脸立刻涨红了。

张少山又说,再说我这边,我只说两点,第一,倒是你西金旺的养猪户,眼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用我东金旺饲料厂的饲料,我这边的饲料不光配方科学,价钱也比别处便宜,更关键的是,如果资金不凑手,还可以赊账,光这一项,就能解决你那边多大问题?

马镇长一听说,还有这事?

张少山说,你可以问问永年主任,让他自己说。

马镇长说,要这么说,咱梅姑镇的这盘大棋,可真要下活了!

张少山盯着金永年,又说,我这说的这只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就从这第二届的文化节之后,你西金旺家家大门上都不贴门神财神了,贴的是啥?

向有树好奇地问,贴的啥?

张少山说,大家可以去看看,贴的都是第二届“幸福拱门文化节”的吉祥物儿。

会上的人一听都笑了。

张少山说,你村的人为啥都争着贴这个,还不是图个吉利,可你别忘了,这吉祥物儿是我东金旺村的人设计的,我没向你们村的人主张著作权,就已经是发扬风格了!

金永年一看张少山真急了,这才往回圆着说,就是句玩笑话,何必当真呢。

马镇长一听金永年这么说了,也就对张少山说,既然是开玩笑,就算了吧。

就在这时,吴书记说了一句话。吴书记早就来了,但一直坐在后面听,会上的人也就都没注意。这时,吴书记说,你们西金旺和东金旺,可不要小看这个地理位置。

张少山和金永年听了,都回过头看着吴书记。

吴书记这才起身过来,又说,你们两村隔河相对,也有独特的优势。

张少山问,您指的,是啥优势?

吴书记说,可以互补,也可以互相借鉴经验。

也就是吴书记的这句话,让张少山的脸袋轰地一响,好像又捅开一个大洞。

这时,张少山对二泉说,他昨天在会上,就是听了吴书记的这句话,才忍不住给二泉打了个电话。二泉这半天一直听张少山说,可还是没听明白,他究竟要跟自己说什么。

张少山说,这么说吧,我突然想到一件事,金桐那边的经验,你就可以借鉴啊。

二泉说,您具体说。

张少山说,我原来就了解过,金桐的“顺心养猪场”是以两种形式吸纳入股,一是资金,二是劳力,也就是说,在她猪场上班的人,可以用工资入股。

二泉一听,立刻明白了。

现在“金泉养猪场”只是吸纳了村里一些农户的资金入股,却没想到第二步。所以猪场一直到现在,虽然规模一直扩大,却还是二泉一个人在苦苦支撑着。张少山说,你为啥一直不敢雇人,就是担心加大开支,怕担负不起工钱,对不对?可如果让工人用自己的工钱入股,这问题也就解决了,况且工人的工钱以后也可以再生钱,这是两得利的事啊!

二泉连连点头说,是,是。

张少山兴奋地说,这本来是金桐那边猪场现成的办法,可这以前,咱怎么就没想到,昨天听吴书记一说,我这脑洞一下就开了,对啊,现成的经验,咱干吗不用呢?

这时,张少山想的还不只是二泉的“金泉养猪场”,如果茂根的“金旺潭饲料厂”也采用这种以工资入股的方式,在用工方面也就可以放开手脚了,只要用工量增大,产量也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进一步想,村里养鹌鹑和种槿麻的专业户再发展一下,一旦时机成熟,也都可以走这条路。张少山还记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当年在梅姑河上跑船儿的人有个说法,虽然船小好掉头,可太小也禁不住风浪,所以还得尽量把船做大,尤其要从海口出去的船,能做多大就做多大,真有个闪失才能扛得住。

张少山感慨地说,眼下要想尽快发展,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了,得打群架。说着,又看一眼二泉,有句文词儿怎么说来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后还真得跟金桐多学学,别看她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儿家,能干到今天,必有她过人之处。

二泉低着头,没说话。

张少山忽然想起一个事,掏出手机,给茂根打过去。茂根显然正在车间里,电话的背景有机器的声音。张少山告诉茂根,一会儿要去天津,问茂根是不是跟着一块儿去。

茂根一听问,今天回不回来。

张少山说,看情况,完事早就回,晚就住一晚,明天上午肯定回。

茂根说,等一下,我一会儿给您回话。

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二泉问,茂根也要去天津?

张少山说,他早说了,我再去,叫着他,他好像去天津也有事。

这时,茂根的电话又打过来,说,他也去。

张少山说,他还要先去镇里的文化站办点事,在镇里跟茂根会合。

然后又跟二泉打了个招呼,就匆匆地从土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