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山这天傍晚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镇扶贫办小苏的,另一个是金桐的。小苏打电话,是告诉张少山,马镇长下午去县里开会,临走时叮嘱,让通知张少山,第二天上午到镇里来一下,说是有个从出版社来的编辑,还带着一位作家,要写一本关于扶贫的书,想了解一下情况。马镇长说,这个编辑姓杨,其实这杨编辑上次跟着媒体主题采访团来过梅姑镇,也去西金旺参加了第二届“幸福拱门文化节”的开幕式,所以对梅姑镇很感兴趣,这次又专门带着作家过来,想再了解一下情况。但他们还要去别的地方,时间有限,只能在这里停留半天。镇里研究了一下,觉得西金旺和东金旺最有代表性,就决定让这两个村介绍一下情况。
张少山一听问,具体介绍哪些情况。
小苏说,按马镇长的安排,也跟永年主任说了,明天让他把金桐带过来,你把金水泉和金茂根也带来吧,他俩一个是养猪场,另一个是饲料厂,都挺典型,让他俩也谈谈。
金桐来电话,则说的是金永年的事。说金永年,其实说的是“阿庆嫂”和金长胜。金桐之所以跟张少山说这事,是因为张少山跟“阿庆嫂”还有一层关系。“阿庆嫂”的娘家是向家集的。她娘家爹在村里论着,得叫张少山的丈人大伯张大迷糊表姐夫。因为这层关系,“阿庆嫂”平时见了张少山也叫姐夫。金桐先在电话里说了“阿庆嫂”和金长胜的事,现在两人都有这意思,也投脾气,确实是个挺好的事儿,可金永年嫌“阿庆嫂”定过婚,已经明确说了,他不同意。金桐说,她跟张少山说这事儿的意思,是想让张少山帮着劝劝金永年,本来是两好儿合一好儿的事,别最后弄得脸红脖子粗,况且这种事,只要人家自己愿意,别人想拦也拦不住,就算当老家儿的也一样,拦来拦去,最后也只能是白饶一面儿。
张少山一听就明白了。金长胜最早喜欢金桐,但那时自己不知道,为二泉的事,还曾让他去帮着劝金桐。金长胜也厚道,别管心里怎么想,让劝还真去劝了。事后张少山知道了真相,才明白自己把这事儿办瞎了。现在,既然金桐跟自己说,也就是求到了自己,不管怎么说也不能再推辞,于是在电话说,行,我跟这老顽固说说,不过成不成可不敢保。
金桐笑笑说,让您劝,也是知会他一声,说到底,他同意不同意,都无所谓。
张少山当然知道“阿庆嫂”的脾气,也笑笑说,这不用说,我明白。
张少山第二天上午来镇政府,在政府大院的门口碰见金永年。自从这次举办第二届“幸福拱门文化节”,张少山和金永年的关系明显缓和了,当然,是金永年主动缓和的。其实以往也缓和,但那时的缓和只是表面,这次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这时张少山一看,金永年是一个人来的,有心想问,怎么金桐没来。再想也就明白了,金桐就是来也不会跟他一块儿来。金永年一见张少山,就主动凑过来打招呼说,你怎么也是一个人来的,他俩呢?
张少山说,他俩都有事,说好在这儿见。
金永年亲热地拍了张少山一下说,是啊,年轻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事。说着就掏出烟,抽出一支递过来说,你尝尝这个,长胜出去开会,给我带回来的,卷烟,可挺有劲儿。
张少山接过点上,抽了一口,点头说,是不错。
然后看了金永年一眼,又说,这一阵子,长胜干啥呢。
金永年说,他哪闲得住,给牲口看病的事,比人麻烦啊。
张少山点头,是啊,牲口不像人,哪儿难受说不出来,得猜。
又说,长胜也不小了吧?
金永年长出一口气说,是啊,眼看已经二十大几了,你跟前要有合适的,给张罗一个?
张少山乐了,摇头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用得着咱,听说,不是已经有眉目了?
金永年的脸上本来一直挂着笑,这时,笑容突然凝住了,像刷了一层糙面浆子,又风干了。看一眼张少山,又沉了沉,试探着问,怎么,你老哥听到啥了?
张少山哼地笑了,还用我听到啥,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
金永年说,明白你说的啥事了。
张少山说,这可是好事儿啊,别拦着。
金永年摇摇头,我不同意。
张少山瞥他一眼,你不同意,眼下都啥年月了?
金永年的眉毛登时立起来,啥年月,他就是猴儿年马月我也不同意!
张少山一拨愣脑袋,我看这事儿,你未必拦得住,再说拦也没道理。
张少山还要往下说,金永年伸手把他拦住了,得得,你别说了,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想在我这儿当说客是不是?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要是觉着这事儿好,怎么不让二泉娶她?
张少山的两眼一下瞪起来,刚要吼,又把声音压下来,看着他说,你说的这叫人话吗?
金永年眯起眼,嘴角挑着一丝冷笑。
张少山没再说话,扭头就进去了。
张少山一进大院就看见主管文化的田副镇长。田副镇长正站在会议室的门口朝这边招手。张少山就走过来。田副镇长说,就在会议室吧,咱先进行着,马镇长一会儿就过来。
张少山走进会议室。杨编辑和一起来的那个作家已经先到了。张少山在文化节上跟杨编辑见过面,这时一下就认出来。杨编辑又介绍身边的这个作家。这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看着不像作家,倒像个搞地质的,肤色挺黑,一看就经常在外面风吹日晒。这时金桐也到了。接着,金永年和二泉也前后脚进来。田副镇长问,金茂根怎么没来。张少山这才想起来,刚才在路上,茂根曾打了个电话,说丰南的一家粮食公司要来人,是签合同的事,他不能来了。
田副镇长一听说,那就开始吧。
杨编辑说,这次要搞的是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所以先了解面上的情况。这就容易了,金桐的“顺心养猪场”目前是全镇最大的养猪场之一,生猪存栏数也排在全镇前几位,很有代表性。但最让杨编辑和这个作家感兴趣的,还是金桐养猪场的经营模式。金桐采取的是合作社的运作方式。村里有的养猪户限于资金和场地条件,无法扩大规模,金桐就把这些养猪户联合起来,平时个体喂养,然后统一经营,这一来每个养猪户也就都可以利用大规模养殖的优势。二泉的“金泉养猪场”则又是一种情况,当初刚起步时,得到“顺心养猪场”的帮扶,而猪场办起来之后,又在村里吸纳了一些暂时还没条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参股,实际也已经具有了合作社的雏形。更重要的是,金桐和二泉,在各自的村里都已经起到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金桐和二泉介绍完自己的情况,金永年和张少山又分别介绍了西金旺和东金旺的整体情况。从表面看,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杨编辑和这个作家很兴奋,一边不时地看一下手机录音是否正常,一边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田副镇长也很满意,偶尔在旁边做一下补充。但是,只有被采访的这四个人自己知道,其实各怀心思。金桐故意不看金永年,偶尔和二泉的目光碰一下,也立刻就闪开了。张少山则更不看金永年。在金永年介绍情况时,还故意出去了,站在会议室的门口抽烟。四个人坐在会议桌的四边,如同是一个笨木匠做的镜框,七扭八歪地拧巴着。这时马镇长进来了。马镇长一直在和吴书记研究工作,一进来先道歉,又问,采访进行得怎么样了。田副镇长先大致说了一下,杨编辑兴奋地说,非常好,我们想了解的情况都了解到了,原来想的是只把面上的总体情况了解一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生动的细节,真是意外收获。马镇长一听说,那就太好了,我们梅姑镇,还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然后看看表,又说,已经中午了,走,去吃饭吧,我们镇政府有食堂。
杨编辑说,还是去街上吧,找个饭馆儿,我请大家,吃着饭还可以接着聊。
马镇长笑着说,去食堂吃饭,就是为了接着聊,总比会议室轻松,也许还能聊出更多的东西,可如果出去,就是另一回事了,你们可以去,不过我和田副镇长就不去了。
杨作家一听立刻明白了,只好笑着说,那就还在食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