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引

序一

字體:16+-

聽黃浦江的濤聲

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 孫額

王安憶與東方出版中心商討出一個很好的設想,那是祝君波先生主持東方出版中心之後的事情。他們商定,為新時期以來上海專業作家的創作,出版一套代表性的叢書。安憶說。想盡量選擇各位作家處於創作巔峰期的作品。 當然,不是說以後就不再有更好的作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假如有超越巔峰之作,肯定是被熱烈歡迎的好事。安憶希望,我也關注此事。於是就有了一點感慨。

前些日子我有事去五原路,那是我小時候居住的地方。忽然童心大發,決定去穿越一條小弄堂。那是從我的老家旁邊通往安福路的狹窄的弄堂。讓我驚訝不已的,是那條彎曲的窄弄,竟全然不顧外麵世界的翻天覆地,甚至淡漠地應對身邊的明顯的變遷。 比如。烏魯木齊中路與安福路一帶建造的眾多豪華的大廈,它依然簡陋而安靜地蜿蜒著。那破舊的牆壁,那雜亂的樹木。乃至那廢棄的老井,與五十年前我讀小學時幾乎一樣,連呼吸到的潮濕而帶點黴味的空氣也與半個世紀前的記憶相似時間在這裏好像凝固了。

當我穿過小弄堂麵對安福路沿街高檔的建築群,據說,那是香港地產巨商的得意之作,星空下,亮麗的燈光從眾多窗戶噴射出來,我才長長地透過氣,明白畢竟已經過去了五十個年頭。我也早就從一個天真無知的少年,演變為品味過人世滄桑的感歎者。

這套書的作者,有比我年長的,也有年輕幾歲的,大體算同代人。聽著差不多的黃浦江的濤聲成長起來。體味著大同小異的上海人的甘苦走上文壇。上海,有著她的變與不變,我們也有著自己的變與不變。叢書中的小說,記錄著各種各樣的變,街景的變。風俗的變,時尚的變,乃至人物內心、社會世態的變等等同樣,這些小說還證明著許多的不變,梧桐樹、老洋房、石庫門之類,是外在的保留,上海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也有許多難以改變的基因存在?我想。肯定有不少,上海的文化可以區別於其他地方的,除了特別的方言之夕卜肯定相當豐富。至於比較優劣長短,那就很難簡單說清楚了。文化方麵的情況,當然比數學物理的公式要模糊得多。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