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雲間煙火

字體:16+-

巴山人家在雲霧中。

俗語雲,“有雨山戴帽,無雨河起罩”,雨前雨後,山林總是雲遮霧繞。秋冬時節雲霧天氣尤其多,有時白茫茫的雲霧翻滾著鋪向天邊,層疊的山巒就成了一個個的小島。

晴天的山裏也能見到若隱若現的霧氣,書麵語稱之為“山嵐”。初到大巴山時,迷離的山嵐曾令我激動不已,我還寫詩描摹過它:“明滅金銀回望合,起伏瑤台生夢幻……”

山裏人家的日子就像這雲霧,起起落落,淡淡悠悠,幾百年沒有多大的變化。

大巴山的農舍多為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星羅棋布於坡上溝下。房屋是穿鬥木結構,牆身用泥土夯實或用木板拚鑲而成。二樓沿天井有一圈回廊的被稱作“走馬轉角樓”。住在一個院落的人家通常有血緣關係,於是就有了“蒲家院子”“秦家院子”“李家院子”的名稱。老院子往往一住就是好多代,甚至有老祖宗傳留下來的明清古宅。古宅曆經數百年風雨,煙熏火燎的,柱、梁已黑裏泛黃,飄散著曆史的殘香。

山裏人窮,好客之風卻頗盛。雖然平時省吃儉用、半饑半飽,但逢年過節、婚男嫁女卻怎麽也要擺上個八大碗、十大碗,他們自己打趣說,這叫“窮吃餓吃”。有一次,我們幾個知青到本地人蒲殿禮家做客,每張八仙桌上照例擺上了十大碗。坐上席以後,我卻一直納悶,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但是,當我去夾一箸菜時,大家又爭先恐後地將筷子伸進這同一個碗裏,弄得我驚詫莫名。事後我才難為情地了解到,酒席上必須年長的人先動箸,然後大家才能跟著動箸。想來也怪,許多山裏人目不識丁,而孔夫子的倫理教誨倒是無師自通。

但遺憾的是,這種尊老的禮儀隻限於男性。我們見蒲殿禮的婆婆忙前忙後一上午,很是不忍,便主動請她入席,誰知她卻拚命推辭,端著飯碗悄悄躲到柴房裏去了。蒲殿禮告訴我們,按照鄉俗,女人是不能入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