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云间烟火

字体:16+-

巴山人家在云雾中。

俗语云,“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雨前雨后,山林总是云遮雾绕。秋冬时节云雾天气尤其多,有时白茫茫的云雾翻滚着铺向天边,层叠的山峦就成了一个个的小岛。

晴天的山里也能见到若隐若现的雾气,书面语称之为“山岚”。初到大巴山时,迷离的山岚曾令我激动不已,我还写诗描摹过它:“明灭金银回望合,起伏瑶台生梦幻……”

山里人家的日子就像这云雾,起起落落,淡淡悠悠,几百年没有多大的变化。

大巴山的农舍多为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星罗棋布于坡上沟下。房屋是穿斗木结构,墙身用泥土夯实或用木板拼镶而成。二楼沿天井有一圈回廊的被称作“走马转角楼”。住在一个院落的人家通常有血缘关系,于是就有了“蒲家院子”“秦家院子”“李家院子”的名称。老院子往往一住就是好多代,甚至有老祖宗传留下来的明清古宅。古宅历经数百年风雨,烟熏火燎的,柱、梁已黑里泛黄,飘散着历史的残香。

山里人穷,好客之风却颇盛。虽然平时省吃俭用、半饥半饱,但逢年过节、婚男嫁女却怎么也要摆上个八大碗、十大碗,他们自己打趣说,这叫“穷吃饿吃”。有一次,我们几个知青到本地人蒲殿礼家做客,每张八仙桌上照例摆上了十大碗。坐上席以后,我却一直纳闷,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但是,当我去夹一箸菜时,大家又争先恐后地将筷子伸进这同一个碗里,弄得我惊诧莫名。事后我才难为情地了解到,酒席上必须年长的人先动箸,然后大家才能跟着动箸。想来也怪,许多山里人目不识丁,而孔夫子的伦理教诲倒是无师自通。

但遗憾的是,这种尊老的礼仪只限于男性。我们见蒲殿礼的婆婆忙前忙后一上午,很是不忍,便主动请她入席,谁知她却拼命推辞,端着饭碗悄悄躲到柴房里去了。蒲殿礼告诉我们,按照乡俗,女人是不能入席的。

残留的抢婚、哭婚习俗也反映着男尊女卑的观念。女儿出嫁时,先要啼哭着让母亲为她梳头,母亲也啼哭着一边梳头一边吟唱:“一梳文武双全,二梳荣华富贵,三梳儿孙满堂……”接下来,新婚夫婿便背起新娘子跑出娘家门,要跑过三根田坎才能将新娘子放下来,娘家人要假意跟新郎抢夺新娘,而新娘子则要装出呼天抢地的哭喊状。当然,哭闹以后,大多数新娘子还是会顺从地跟随自己的丈夫过一辈子,生儿育女,延续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