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坡陡林密,“肩挑”不便,只能“背磨”,于是便产生了特殊的背负工具“花篮”与“背夹子”。花篮其实是一种喇叭形的背篼,它的小底可以避免负重物下坠从而较省力。但是胀鼓鼓的麻袋高高耸过头,很难平衡,也容易闪着腰。有趣的是,这种经常承负两三百斤重物的工具,巴山人居然诙谐地给它取了个雅号叫“花篮”。背夹子则是由两根一米来长的曲木连接几根横木构成,作用跟花篮一样。配合花篮与背夹子使用的还有一把“丁”字形的打杵,上坡下坎只要将打杵子往身后一撑,就能随处歇息。
巴山人的生活离不开背负,上山背柴,下地背粪,赶场背米,出山背盐,于是背负的人便被亲昵地称作“背二哥”。其实,“背二哥”是个很泛的概念,不仅限于成年男子,巴山的男女老幼都能娴熟自如地摆弄花篮、背夹子与打杵子,就像蒙古人人擅长骑马一样。
巴山背二哥性情粗犷而又诙谐,他们把背篼叫花篮,把扛木头叫拿木头,把一个人叫一块人,而斯斯文文的吃饭却偏偏要说成“整饭”。他们喜欢直着喉咙高声说话,这大概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大巴山人的居住地与劳动场所都很分散,山梁沟壑纵横,所谓“望到屋,走得哭”,于是乎养成了隔山喊话的习惯。
巴山民歌也反映着背二哥的性情,高亢、婉转,开朗而少悲苦之音。比如:“太阳落坡又落岩,对面岩上搭戏台,早来三天有戏看,迟来三天戏看完。”妇女不满包办婚姻而编唱的歌曲同样耐人寻味,俏皮中充满野性:“老鸹叫,要死人,要死就死亲丈夫,莫死我那野男人!”在唱“老鸹叫”这一句时,她们还要别着嗓子,模仿老鸹沙哑的叫声。
巴山妇女的“蜚”也许最能体现她们放任不羁的个性。“蜚”的含义大概是“男女戏耍”。
如果哪个男人风情话说过了头,大姑娘小媳妇就会伸胳膊捋袖子、互相吆喝着“跟他蜚”,然后一窝蜂拥上去,放倒他,扒下裤子,在灵根处一阵揉搓,直到喷射了,这才哄笑着,一溜烟四散跑开。
……
巴山背二哥总在翻山越岭。
每当登上一个山垭口,他们总要将打杵子往身后一撑,敞开胸膛“嗨!……”地喊一嗓子。伴随着那一声山鸣谷应的长声吆喝,似乎一切的疲惫与烦恼都消散在苍茫山林、霭霭云雾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