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巴山背二哥

字體:16+-

大巴山坡陡林密,“肩挑”不便,隻能“背磨”,於是便產生了特殊的背負工具“花籃”與“背夾子”。花籃其實是一種喇叭形的背篼,它的小底可以避免負重物下墜從而較省力。但是脹鼓鼓的麻袋高高聳過頭,很難平衡,也容易閃著腰。有趣的是,這種經常承負兩三百斤重物的工具,巴山人居然詼諧地給它取了個雅號叫“花籃”。背夾子則是由兩根一米來長的曲木連接幾根橫木構成,作用跟花籃一樣。配合花籃與背夾子使用的還有一把“丁”字形的打杵,上坡下坎隻要將打杵子往身後一撐,就能隨處歇息。

巴山人的生活離不開背負,上山背柴,下地背糞,趕場背米,出山背鹽,於是背負的人便被親昵地稱作“背二哥”。其實,“背二哥”是個很泛的概念,不僅限於成年男子,巴山的男女老幼都能嫻熟自如地擺弄花籃、背夾子與打杵子,就像蒙古人人擅長騎馬一樣。

巴山背二哥性情粗獷而又詼諧,他們把背篼叫花籃,把扛木頭叫拿木頭,把一個人叫一塊人,而斯斯文文的吃飯卻偏偏要說成“整飯”。他們喜歡直著喉嚨高聲說話,這大概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大巴山人的居住地與勞動場所都很分散,山梁溝壑縱橫,所謂“望到屋,走得哭”,於是乎養成了隔山喊話的習慣。

巴山民歌也反映著背二哥的性情,高亢、婉轉,開朗而少悲苦之音。比如:“太陽落坡又落岩,對麵岩上搭戲台,早來三天有戲看,遲來三天戲看完。”婦女不滿包辦婚姻而編唱的歌曲同樣耐人尋味,俏皮中充滿野性:“老鴰叫,要死人,要死就死親丈夫,莫死我那野男人!”在唱“老鴰叫”這一句時,她們還要別著嗓子,模仿老鴰沙啞的叫聲。

巴山婦女的“蜚”也許最能體現她們放任不羈的個性。“蜚”的含義大概是“男女戲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