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招工:稍縱即逝的機會

字體:16+-

宣漢 彭聖平

作者簡介

彭聖平,男,漢族,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生,重慶市第二中學初中畢業。一九六五年八月下鄉,到宣漢縣天生區天生公社第一林場,後插隊落戶。一九八三年於重慶師範學院數學係本科(函授)畢業,曾任中學校長。現供職於重慶市婦聯。

一九六九年初林場解散以後,插隊落戶生活使我從一個“集體人”變為了“獨立人”,從一個“城市人”變成了“農村人”。在生產隊,一個人要作為“一戶”人的代表參與生產隊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從分口糧到做飯,從種自留地到出工掙工分都和農民一樣,除了穿著和發型上還有別於農民外,其他生活與農民相差無幾。但是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重慶,執著地保存著一份“返城”情結。

一九七一年,一顆重磅炸彈在知青中炸開——宣漢縣商業局首次招收重慶知青。衝擊波波及每一個人,它使知青回城的夢想變成了希望。

那年我代表天生區參加縣農運會,被縣體委選中進入縣籃球代表隊參加達縣專區的比賽,由於身體素質好,球技出色,專區比賽超常發揮,深得教練和隊友的喜歡。專區比賽結束後留下我一個知青和縣上的幾個主力隊員組成“毛澤東思想體宣隊”,跋山涉水在宣漢縣境內各區縣拉練比賽。

籃球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是廣大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甚至是當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能夠經常在有一千多人觀看的縣城燈光球場上“露臉”,應該說在全縣知青中“特長”算是比較突出的了。縣和區的領導認識我的人也不少,區裏的武裝部長龔常才和組織委員龔巡政就特別喜歡我,曾在知青大會上講:“像彭聖平這樣表現好、又有特長的知青,我們就是要優先推薦到縣上工作。”如果到縣代表隊算是推薦的話,我應該算天生區最早推薦的知青了。不能回重慶留在宣漢縣城工作也行,這是我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在縣上半年的籃球生涯中,縣體委先後給我許了三次願,讓我做了三次“返城”夢。一說是到宣漢鋼鐵廠,後來說宣鋼工作太累太緊張,不利於今後抽出來打球;二說到縣電信局,電信局又說保密性質強,知青不適合(我開初不理解);三說縣糖果廠,手工勞動,人員好替換。縣體委的領導逐一帶我到以上三個地方參觀過,也征求過我的意見,弄得我雲裏霧裏好生歡喜,自以為是老知青!中的幸運兒不勝得意,誰知球打完了還是叫我回生產隊,連在糖果廠做一個“包糖工”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