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大巴山走出的老中醫

字體:16+-

宣漢 李煒

作者簡介

李煒,男,漢族,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生,一九六一年畢業於重慶市楊家坪初級中學。一九六五年五月上山下鄉到宣漢縣天生區新農公社林場。一九七二年回城,在重慶織布廠職工醫院工作。現退休,自己開業行醫。

我學中醫,始於在大巴山當知青時。每每想起自己的中醫生涯,總有一番感慨: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會隨同周邊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人的生存能力也是很強的,逆境往往能讓人“置之死地而後生”。

記得宣漢縣天生區的劉區長在一次上山下鄉知青會上說過:“有上山,就有下山。”這句富於哲理的話當時語驚四座。如果說這話曾讓我有過一絲振奮的話,那麽一九六九年大批“新知青”(老三屆)的插隊落戶,則讓我五彩繽紛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下山”變得越來越渺茫,我該如何麵對現實?

從下農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怨煩沒完沒了的拿鋤頭修地球、種莊稼的“再教育”。我曾暗暗地發誓:這一輩子幹什麽都可以,就是不當農民。一九六九年林場解體後,我和唐忠勳插隊落戶到新農公社一個叫“大田邊”的生產隊,其間,辛勞困苦,難於言表。

一天,我從山下趕場回生產隊,又饑又渴又累,路過一個幺店子,便進去討水喝。這時,我看見一個老者被恭恭敬敬地迎了進來,店主稱他為“曾先生”。在大巴山有兩種人是被稱為先生的,一是教師,二是醫生。曾先生接過主人雙手遞上的三四匹葉子煙後,又接住了一碗小麵,那麵上有兩個荷包蛋。吃完之後,曾先生開始給病人把脈。就在他開處方之際,隻聽得鍋裏稀裏嘩啦地響,一會兒工夫,主人便端上一盤香噴噴、熱騰騰的回鍋肉,酒杯也斟得滿滿的。這場麵,對我產生了強烈的震動。我暗忖,自己年輕力壯,一雙臂膀竟然不及他的三根手指頭!他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取了我需要拚命勞動一天才能得到的報酬。這手藝真好!對我來說,學醫正是擺脫又苦又累“修地球”的絕好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