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巴山夜弈

字體:16+-

宣漢 彭靖國

作者簡介

彭靖國,男,漢族,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六日生,重慶第三十四中學初中畢業。一九六四年九月下鄉,在宣漢縣天生區新農公社林場,後在新農公社六大隊一隊落戶。一九八五年畢業於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任重慶飛泉熱水器廠副廠長。現在中汽客車有限公司供職。

一九六九年春天,達縣地區的“社辦場”都解散了。在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裏,老知青們的“造反”行動,已經使各個社辦林場處於癱瘓狀態。“砸爛修正主義的社辦林場,解放革命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是各類在“文革”中成立的知青組織的綱領,而當“社辦場”真正被“砸爛”以後,我們卻迷惘了——“砸爛”是手段,“解放”是目的,而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人們的思維受到限製,我們無法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思想去詮釋“解放”。偉人說:“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但知青說:無產階級都不能解放自己,何況我們還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此刻,偉大領袖已經下了“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批又一批的知青開始像洪水湧向農村。當新來的知青尚不知農村的基本情況的時候,我們已在痛苦地思索了:今後的日子怎麽樣?個人的前途在哪裏?

宣漢縣新農公社方圓數十裏,六個大隊,五十二個生產隊,新農林場解散後,三十三個老知青便分散落戶到有條件安置知青的十多個生產隊。我與周邦憲一道被分配到六大隊一隊(幾個月後周邦憲通過關係轉到條件較好的七裏公社),那是一個山腳下的小塊平地,兩條小溪從南麵的小山溝流出,到我們落戶的地方匯成一條小河。小河兩邊全是水田,水田後是山,山上是莊稼地。在這個連地名也沒有的地方,我生活了整整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