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正在我犹豫不定的时候,旅店里住进了三位《重庆日报》的记者。其中一位姓李的记者,是我重庆家的邻居,他妻子是我母亲学校的“革委会”主任,他和我母亲又是河南老乡,异地相逢自然分外亲热。这次他们一行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川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知道我在县里排练节目,他打算抽空来看看我,没想到在旅店里我们不期而遇。
这三位记者的出现,我像碰上了救星。知青只身在外没有亲人可以依靠,难得遇上这样的参谋,于是我把面临的难題告诉了他们。听了我的陈述,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几位知青伙伴也参与进来讨论。李老师告诉我说:我们三位记者都是军队转业的,我是空军,他们两位分别是海军和陆军。我们认为在留县城和参军之间选择的话,当然是参军最好。一是部队发展空间大,有利个人前途;二是知青当兵转业确实能回重庆,自然比小县城工作强;三是部队本事大,办手续不成问题。大家一致鼓励我放大胆量,参军到部队去。这时,我也拿定了主意,决定参军去。顿时感到十分轻松,什么宣传部长的忠告,什么县委书记的期望,什么后果自负等等,统统抛在脑后。我幻想着穿上军装神气活现的模样,憧憬着返回重庆后的美好未来!
当我把参军的决定告诉肖益,他很高兴。肖益立马通知我做好走的准备,因为正好有军车路过邻水县城运物资到渠县。铁道兵七师五支队是团的编制,团部就设在渠县一所中学内。他嘱咐我不要告诉别人,以免节外生枝。第二天清晨,几位知情好友把我秘密地送到军车旁,参军的历程就这样悄悄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