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肖益的介绍,车队驾驶兵知道我是前去参军的知青,对我非常热情,一路上无话不谈。说团部所在处的渠县三汇镇热闹非凡,镇上的街有多长多长,有五十一家饭店,有五十四家旅店,有三十八家理发店……听得我津津有味,信以为真。到了才发现这里是个偏僻小镇,三江在此交汇,所以叫三汇镇。唯一的一条小街长不过百米,仅有一家“五一饭店”,一家“五四旅店”,一家“三八理发店”。
汽车快到团部时,经过一段铁路工地,一大群民工正在干活。无意之中我见到了一些熟悉的农民,原来他们是参加邻水县民兵战备团前来修铁路的,已经离家好几个月,没想到我们在渠县见面了。汽车停下来,顿时双双热情的手伸了过来,张张熟悉的脸笑吟吟地望着我,“张大汉!张大汉!”他们高声喊着我的外号,其情景如同亲人重逢。知道我是前来当兵,都替我高兴。
到了团部,刚赶上团党委会结束。团长和政委一行首长马上接见我,亲热地问长问短。见这样大的部队首长平生还是第一次,可是我却一点也不紧张。政委通知我,我是替师部宣传队挑选的兵,明早跟一位前来视察工作的副师长到达县师部去。晚饭后,部队集合放映电影,我也披上刚发的棉军大衣坐在人群中。不料,团首长临时要求我在电影开始前,给在场的千多人教唱一段样板戏。于是,我就走到电影机前,对着话筒一板一眼地教唱起来。记得那天唱的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一段。我唱一句,全场暴风雨似的跟一句,就连团长和政委也一丝不苟扯着嗓子吼,顿时我有了一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虽然我自鸣得意,但是我还是有一些担心,肖益会不会把我夸奖过头?部队首长们对我的期望值会不会过高?我的内心有点发怵。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带到副师长下榻的招待所,与他共进早餐,然后一同出发。铁道兵是我国较特殊的兵种,成立于“抗美援朝”时期。它的编制是按“五五”配备,即一个师下辖五个团,一个团下辖五个营,师另外还有直属营,所以,一个师就有近二万人,人数相当于野战军的一个军。副师长姓尚,中等个子,瘦瘦的身材,头发已经花白,两眼炯炯有神,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典型的军人姿态。听说他是位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不禁肃然起敬。其实,尚副师长是一个和善的长者,见面就拉家常,开口“小张”长,闭口“小张”短,不一会儿彼此都熟悉起来。听说他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参的军,怪不得说一口四川话。这次尚副师长从渠县出发沿襄渝铁路线一路视察,最后返回达县师部。
黄昏时分,我们乘坐的小车驶进达县城内,来到铁道兵七师师部(即五七五七部队),在政治部门外停下。尚副师长把我交给等候在车旁的余主任,特地叮嘱说:“小张我就交给你了!”余主任连连点头,立即下令通知师部宣传队来人。不一会儿,只见两个军人跑步来到办公室。其中,一人年纪较大,四十多岁,身体微胖,他就是宣传队的黄队长。余主任也是一脸严肃地向黄队长交代:小张是尚副师长刚带来的新兵,你们可要安排好。由于他们没有详细介绍我,队里的人可能把我当成了尚副师长的亲戚,所以对我的态度过于热情,让人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黄队长也不问我的情况,只管一个劲地介绍宣传队,介绍自己。他是一个老兵,曾当过“小八路”号兵,现在仍可吹小号。宣传队大约有五十余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排练样板戏,也排练一些歌舞节目。当天晚上彩排现代京剧《沙家浜》,黄队长领着我进入排练场地,这是一个没有椅子的多用途礼堂。彩排演出已经开始,我站在台下观看。没演出任务的战友纷纷围上来看我这个新兵,黄队长接二连三地给我介绍,忙得团团转。他见我对演出很感兴趣,马上命令旁边一名女兵拿个凳子来,硬要我一个人坐着看,让我十分难堪,如坐针毡,对台上的表演也没有心思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