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字體:16+-

《無聲的群落》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這是一段被封存了近四十年、幾乎不為外界所知的曆史。

《無聲的群落》的作者或當事人,當年都還是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不過十八九歲,最小的才十二三歲,正當含苞欲放的花季。他們原本都有一個溫馨、安寧的家庭和幸福、快樂的童年;有過許多令他們至今還如數家珍的獲獎紀錄;也曾有過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和其他許多孩子一樣,對未來充滿著夢幻般的憧憬和期望。可是這一切全被“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理論給顛覆了。家庭“出身不好”的孩子們不僅要用稚嫩的臂膀,過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擔,而且在小小年紀就要承受無窮無盡的精神折磨。“在學校廣播裏‘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右派分子想跑也跑不了’的歌聲和同學的哄鬧中,九歲兒童因學習成績好而僅有的一點自尊和優越感被撕碎了”(《魂殤》)。他們不敢和出身好的同學爭論,不敢向老師提意見,不敢與出身同樣不好的同學過於親密,甚至不敢開懷大笑,因為動輒就會被揪住小辮子進而“上綱上線”。

而這樣的變故,對於這些“出身不好”的孩子來說,還僅僅是苦難生涯的開端。《無聲的群落》的作者,大多數都是當年學校裏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可是卻因為所謂的“家庭出身”問題,被拒之於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校門之外。他們一時難以招架突如其來的打擊,高考或中考“落榜”,“升學無門”,是這些孩子一生中所蒙受的最大恥辱與硬傷,是他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和夢魘。在萬般無奈的情勢下,他們“急於從高考的失落中解脫出來,從別人漠視的目光中逃逸出去,農村成了最理想的去處”(《插隊落戶的日子》)。因為怕見人,也因為怕人見,許多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下放到大巴山區的知識青年,都是在拂曉前的黑暗中悄悄出發的。那時山城還在熟睡,而送別的人群中隻有麵帶笑容心在哭的淒楚無助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