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字體:16+-

《無聲的群落》同時也是一份可供當今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學習、借鑒的人生教科書。這近百位老知青,以他們的親身經曆,向讀者講述了當年在農村所受到的磨煉和教育,許多事例相當生動、真切,有的段落和句子本身就是很精辟的人生哲理。這批老知青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卻沒有向社會發泄、報複,也沒有自暴自棄、放任墮落,而是自律自愛、昂揚向上,變磨難為資源,變波折為經驗,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之路,煥發出璀璨的生命之光,這本身就是極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地泉噴出的水是純淨無瑕的,因為它經過了大地的層層過濾;老知青們如今能夠“心明眼亮,大徹大悟,洞悉社會,看透人生”,也正是由於他們“經曆過大巴山歲月的磨礪與洗禮”(《難以忘卻的歲月》)。

這批因“出身不好”而被打入另冊的老知青,下放到農村之後,雖然日子過得很苦,可是卻擺脫了城裏人鄙視的目光和極“左”路線布下的“無物之陣”,獲得了可貴的自由;知青之間惺惺相惜的友誼,大巴山革命老根據地人民對他們“隻看表現不看出身”的真情關照,則讓他們重新品嚐到人間的溫暖和人性的甘甜。一度受到高壓而被扭曲的自尊心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很快便在他們身上得到複蘇與張揚。他們在農民手把手地指導下,很快就學會了基本農活,積累了生活經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了自力更生,自信地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出各種辦法,豐富和充實貧乏的精神生活。他們把帶去的書集中起來開辦圖書館,自己做象棋“打棋仗”;他們寫詞譜曲,自編自演,不僅娛樂、鼓舞自己,也把文化送下了鄉;他們甚至做起了“烏托邦”夢,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客觀世界。農閑時,他們努力學習實踐需要的科學知識,有的當醫生為農民治病,有的做老師教農民的孩子學文化。他們甚至頂住“走白專道路”的壓力,在偏僻山鄉學起了外語,為的是能“用原文讀文學作品”(《大巴山上學英語》),為的是“不怕不用你,隻怕用你的時候沒水平”(《蛙鳴聲中》)。到了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恢複高考的時候,一大批老知青以優異成績脫穎而出,紛紛跨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即使沒有機會上大學的老知青,也如幹涸的地泉,拚命吮吸著改革開放的雨露,奮發向上,噴湧不止,在各自的崗位上展現著他們生命的底蘊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