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鸡宝宝”

字体:16+-

这是“文革”中的一件事。

那时,城市有些动**,打、砸、抢开始风行,但对农村波及不大,知青生活依然是三部曲:劳动-吃饭-睡觉,别的就没什么事。这天赶集,不知是哪位女孩提出买几只小鸡喂喂,一是大家平时的生活太平淡寂寞了,找点乐趣玩玩;二是小鸡长大了,还可以改善生活。大家都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各自找来装鸡的工具,你买几只,我买几只,一下子就买了二三十只,大家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鸡宝宝”高高兴兴回林场了。

集市离林场有十来里山路,女知青们一路兴致勃勃。一边谈论自己的小鸡将来会长成怎么怎么样,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小鸡的动态;一会儿怕鸡宝宝晒着太阳了,一会儿怕鸡宝宝饿了渴了;有的脱下衣服为它们挡太阳,有的在路边摘树叶为它们遮阴……

小鸡来到林场还真成了知青们的“宝贝”。我们每天除了上工以外,其余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喂它们吃,给它们喝,还带着它们一起在草丛中捉小虫。看着这一群“鸡宝宝”欢快活泼,我们也特别欣慰。

最可恨的是男知青,他们对“鸡宝宝”一点爱心都没有,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时,用小竹条吆喝追赶它们,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看着拼命奔跑的“鸡宝宝”,我们心疼极了,于是,女知青们都挺身而出与男知青辩理。顿时眼前出现混乱的一幕——“鸡宝宝”往东,人群也往东,“鸡宝宝”往西,人群也往西,推的推、拉的拉,宛如仙女斗恶魔,庇护天地小生灵……最后女知青与男知青大吵一架,方才偃旗息鼓,天下太平。

这天中午,我们出工回来,因为厨房的饭还没有做好,大家都在寝室里休息。“鸡宝宝”们在路边草丛中玩耍,生活跟往常一样,平淡无奇。突然,有一位好心的农民气喘吁吁地跑到林场告诉我们:一群农民正准备前往林场闹事,要上林场打知青,因为你们护林,得罪了他们,告诫我们快躲一躲。

这里要说一说,当初成立社办林场,本质上是为了安置城市失业劳动力,但名义上是说“占领山头,保护青山”。我们知青是林场场员,看护山林是我们的工作,与乱砍滥伐的“坏人坏事”作斗争是我们的职责。那时人们没有环保意识,又没有护林法规制约,农民乱砍,我们狠抓,因此少不了“针尖对麦芒”,轻则高言大语地教训教训他们,重则扣下树木、扣下锯斧才放人走路,因此“得罪”了不少农民。

但是,居然一群农民纠集起来上林场打知青,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十几岁的孩子,哪里想象过这样的“阵仗”。霎时,全都是“一坛子萝卜——抓不到缰(姜)”,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全都往树林子里跑。

大家顾不上吃饭,更顾不上“鸡宝宝”,拔腿就往林海深处跑去……也许都是第一次“逃命”的念头,大家边跑边找藏身处,上树不行,下崖太危险。突然一位知青手一指,说“这里可以!”我一看,顿时身上起满了鸡皮疙瘩。这哪里是人去的地方?!这是一个“生矶”洞,曾听农民讲,那里是放死人棺材的地方。我心里怕极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但是,又怕农民追来了,知青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这时,不知哪一个说:“算了吧,就在这里,别怕,我们人多,老祖先会保佑我们的。”于是,我们挨个钻进仅能容一人进出的洞口里。洞里太小了,只有横三尺竖五尺的空间,中等个子刚好能站直,个子稍高一点的还得把头低着。七八个人就这么在洞里挤着站着,气都透不过来,真是活受罪。

足足待了半个时辰,听听四周没有什么动静,我们才陆续钻出洞,战战兢兢地朝着林场方向走去。

将近林场,一个胆子大一点的男知青前去侦察,其余的原地等待。不一会儿,男知青回来报信:没事了,人已经走了。

是的,人走了,我们不会“干仗”了,可是——

此时的林场一片狼藉,厨房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煮的一大锅饭也没有了。

最让我们伤心的是,“鸡宝宝”也不知去向了。我们知道是被“掳走”了,但我们宁愿相信它们是“逃命”了。

我们为此抱头痛哭一场

此事过后,我们对“坏人坏事”的斗争也收敛一些了,也算是个教训吧。

几年后,我们插队落户和农民打成了一片,再说“逃命”之事,大家都作为笑谈,有当事者说“那是吓唬你们这些孩子的。”

嗨!我们那时真是孩子!

我们也是可怜的“鸡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