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一、投奔“星火”

字体:16+-

一九六七年三月,我当知青所在的四川省达县地区万源县草坝区新店公社青山茶场受“**”冲击,处于瘫痪状态,场里已是树倒猢狲散,一派凄凉景象,让人无法待下去。决心扎根大巴山,又希望有所作为的我,陷入了苦恼与迷茫中。此时,听说星火茶场欢迎外场知青留住,我喜出望外,决定前去看看。

星火茶场历来在草坝知青中享有盛誉。该场六十六名知识青年均为一九六五年下乡的重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其中,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占一半。很多人是各校的尖子生、班长、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干部,绝大多数是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落榜下乡的。而其他茶场高中生不足五人,甚或仅一位,且有一半左右是往届毕业生,甚至未读完小学的所谓“社会青年”。星火茶场比其他场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优秀的整体素质。“文革”前,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星火赞》和《新时代的愚公》真是词优曲美,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在知青中广为传唱。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让人刮目相看,时时令我心向神往。来到星火茶场,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十分留恋,便毅然决定留在这儿,不回新店去了。

此时的星火茶场就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接纳了所有走投无路的知青们。无论是短住,还是长留,它都热情地接待。这儿没有任何政府官员存在,是完全由“硬骨头革命造反团”掌管的知青们的世界。大家盘踞在这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上苦中作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