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肖民仆其人

字体:16+-

民仆,顾名思义,人民之公仆。

他的父亲——一个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几十年的语文教师,当儿子呱呱落地取其名时,显然对他寄予厚望。

我最初听到肖民仆的名字是在一九六五年春,当时我在巴中县莲花山林场任知青队副队长。县安置办公室为了掌握社办林场的状况和知青的生活、思想情况,抽调了两名有工作能力和表现很好的知青组成一个调查小组,肖民仆就是其中一个。他第一次到我们林场时,我因外出未见着他,回来后听知青们谈起他都赞不绝口,说这个人很有才华。一九六五年巴中县和达县专区举行文艺会演,我们林场参加演出的知青回来后谈到演出情况,都称赞肖民仆的歌唱得特别好,荣获独唱一等奖。这样,我对他已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了。

“文革”开始后,不少知青卷入造反的洪流,糊里糊涂提出了“砸烂社办场,回城闹革命”的口号。一九六八年初,我们回渝时路过县城,住在旅馆。晚上,当我们正在谈起知青的辛酸事时,忽然从隔壁房间传出忧郁、悲壮的歌声:“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我们循声而去,只见屋内许多知青众星捧月般围着唱歌者。他二十岁左右,身材魁伟,天庭饱满,浓眉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见我们进去,熟识的知青做了介绍,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肖民仆。我便邀他到客房一叙。那晚,我们倾心长谈,通宵达旦,互有相见恨晚之感。民仆对“文革”造成的全国动乱深表忧虑,他痛斥了一些知青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抛书从盗”的行为。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家住重庆江北区,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受家庭熏陶,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都会一点,尤其有一手好隶书。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江北县民办财会学校。一九六四年毕业待分配时,正逢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当即报了名,并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分子大会上发言,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不久,一封工作分配通知书和批准他上山下乡的大红喜报几乎同时送到了他家。在就业和当知青两条路面前,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他在日记中写道:“锣鼓喧天喜讯至,宾朋盈门佳音临;永听党话登巴山,拜农习艺造宏林。”下乡后,由于表现很好,他加入了共青团,被选为全县首届知青先代会代表。知道这些后,我越发敬重他。从此,我和他经常书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