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遁入黑暗

PART THREE第三部分

字體:16+-

米歇爾的調查筆記

作者:保羅·海恩斯、比利·詹森

【編者按:米歇爾去世時,尚未完成《我將遁入黑暗》的寫作工作。為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與米歇爾合作的頭號調查人員保羅·海恩斯(PaulHaynes)(即“小機靈”)和備受推崇的調查記者比利·詹森(BillyJensen)(米歇爾的朋友)共同整理了案件零散的資料和米歇爾留下的資源。下麵一章由海恩斯和詹森合作於2017年5月完成。】

米歇爾去世一周後,我們得到了她的硬盤,開始研究她留下的有關金州殺人魔的文件。共計3500個文件。此外還有數十本筆記本、拍紙簿和小紙片,幾千頁警方報告的電子檔案。她還有從奧蘭治縣檢察官那裏得到的37盒檔案,米歇爾喜歡管這些檔案叫“主礦脈”。

這裏有幾千塊拚圖碎片,隻有一個人知道拚圖完成後是什麽模樣。那個人不是米歇爾。而是凶手本人。

米歇爾的終極目標不是黑色大麗花[110]殺手,不是黃道十二宮殺手,也不是開膛手傑克[111]——這些未結案件的知名始作俑者造成的被害人數量都較小,因而有關調查資料的文件也較少。

米歇爾追查的是一個怪物,他強奸了多達50名女性,謀殺至少10人,製造了不下55個犯罪現場,留下了幾千條證據。

我們打開米歇爾最重要的硬盤,開始仔細閱讀她已經完成的章節。這些內容讓我們回憶起最初為她的文字所吸引的緣由。

她的文字躍然紙上,仿佛一位坐在你身旁的朗讀者,言語間交織著她在那些城市的見聞,從蘭喬科爾多瓦到爾灣,又到戈利塔,一路追隨凶手的蹤跡。她筆下的內容充斥著大量細節,但言語間充滿韌性,引人共鳴,終將細節完美融入了流暢的敘事之中。就在讀者可能因為擺在麵前的事實太多而感到暈頭轉向時,她會變出一個短語或是一個生動的細節,讓敘事重歸流暢。記錄真實犯罪的文字容易走向極端,但從原稿和“真實犯罪日記”博客都能看出,米歇爾總能完美把持住內容的平衡。她不憚於喚回人們記憶中這起案件令人驚恐的要素,但也不刻意渲染駭人的細節,不強調自以為是的正義,亦不消費被害人的哀傷。她的文字喚回的是興奮,是好奇,也是衝動,隻為解決謎題,隻為揭露攝人心魄的恐懼背後那個不為人知的名字。